目前很多制造企業都有這樣一個普遍現象,上半年沒訂單,下半年有訂單招不來工。最讓企業頭痛的是,往年春節返鄉后很多工人就不再回來了,今年更是如此,老板工資開到1萬元,也沒有人來,眼看到了年底,又到了冬季服飾最暢銷的時候了,但是這個時候很多工廠因為缺人都不敢過多接訂單,未來這些工廠必須擴大智能制造規模,通過產業升級,來解決工人短缺的問題,提升企業利潤。但新的問題又出現了。那就是,懂這套智能化設備的技術工人,嚴重短缺。現在企業不僅要花錢買設備,還要花錢去培訓工人。近五年來,服裝加工物料成本上漲大概在10%左右,但是人工成本的漲幅則達到了35%,這讓很多的服裝企業都進入了不賺錢也要生產的怪圈。
未來,技術工人存在大量缺口。第一種是智能制造的設計人才,還涉及到一個智能制造應用端的人才,他要需要我們現有的這些人才要快速去學習來適應這個新的這個智能制造 。
隨著智能制造的發展,目前,我國制造業的用工缺口,出現了結構性的矛盾。有數據顯示,今年高端技術人才的缺口將達到2200萬。一邊是市場上需求強勁,一邊卻是技工院校招生難的尷尬現實。
中國人的觀念都愿意上大學,不愿意去做藍領,雖然我們現在有了技師高級工樣一套激勵體系 ,但這一套東西在很多行業中間并沒有完全把這個標準做好 ,所以激勵機制問題其實也是很大的問題 。要想彌補目前的用工短板,除了企業完善激勵機制,最重要的是要從供給端下功夫,擴展技術工人的培訓渠道,加快職業教育的發展步伐。
其實,不單是制造業,疫情后的餐飲業招工也是困難。就像北京,很多餐廳的服務員都是年齡偏大,而且數量很少,再也看不到很多曾經年輕的女服務員,為什么?這是很多餐飲業的困惑。招工很難,招到人能呆久的更難。現在的農村孩子難道不進城打工了嗎?他們都去做什么行業了呢?
其實隨著自媒體的興起,很多農村年輕人都開始了自主創業,自己家田里種什么就通過網上賣什么,尤其是新一代的年輕人,他們都有自己的想法,讓他們還是走老一輩的進城打工的路,他們更愿意自主創業,不愿意去城市里做“打工人”。
未來各行業都要智能化升級,餐飲行業也是如此,服務員短缺的情況下,機器人服務員的加入,則為服務業帶來更多可能性,比如更契合“年輕化”群體的消費期待,甚至將從上至下進行一場品牌效應的“洗牌”。入局更早更快的連鎖餐廳行業占據更強的品牌優勢,結合不同的戰略模式乃至迅速收攏更多更具忠誠度的“回頭客”。對于消費者來說,機器人服務員的加入,為消費者們帶來了更多選擇,比如在餐廳可以選擇自己動手取餐,在商場可以隨時從小機器人哪里獲取想去的地點信息。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和智能技術的不斷升級,很多行業都面臨著轉型升級,智能化已經是未來企業發展不可或缺的元素,傳統企業如果跟不上時代的步伐,那就終究會被時代淘汰。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