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海關總署數據,中國11月出口實現連續三個月正增長,增速創20個月新高。這既證明國內疫情防控得當、經濟復蘇,也反映出全球對中國商品的需求不斷上升。
《紐約時報》14日稱,中國11月對美國出口按美元計價達519.8億美元,同比上漲46.1%,創下歷史紀錄。這令那些指望借疫情“減少貿易逆差、促進制造業回流”的美國兩黨政客們,愿望落空了。
《紐約時報》:美國人被困家中,與中國的貿易回升
今年1月底,中國率先向全世界通報新冠病毒的發現、以舉國之力抗擊疫情時,美國商務部長羅斯竟拋出“疫情有助于加速制造業回流美國”等言論。
5月份,美國疫情肆虐、聯邦政府糟糕的抗疫作為受到廣泛批評之際,總統特朗普還說,“美國必須是制造業強國,我們正召回制造業。”
《紐約時報》形容,不管特朗普嘴上說了什么、對中國加征多少關稅,幾乎沒有跡象顯示全球供應鏈正返回美國。疫情對美國造成的持久影響,反而“似乎強化了中國的制造業地位。”
文章援引中國海關總署的出口數據,承認中國迅速有效地控制住疫情,從而比美國更迅速地大規模復工。不過,作者卻堅持認為,中國對美出口的猛增,是新冠疫情的“副產品”。
其理由是,疫情導致美國服務業受到重創、許多人居家隔離或工作,令消費者原本計劃花在度假、看電影、外出聚餐上的資金,只能用于在網上購買家具、電器、健身器材、玩具等。這對于全球最大制造業國家中國來說,是個利好。
一家生產線在中國的美國玩具公司老板杰·佛爾曼表示,他3、4月份時一度對生意前景感到“恐慌”。但從6月份開始,美國國內需求開始高于以往。當時,美國正解除春季的隔離措施,消費迎來反彈。
“所有人都意識到我們不需要減少從亞洲和中國的進口,我們需要進口更多。”他說。
除了11月以外,IHS Markit公司從美國海關收集的數據也顯示,今年前10個月,美國對中國的消費者電子產品、口罩等個人防護物資的進口需求旺盛。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雪城大學經濟學教授瑪麗·洛芙麗認為,今年美國從外國進口總值較去年將進一步下降,但中國在進口中的占比可能會增加。
“總的來說,中國迅速復蘇的經濟、在美國人尋求購買的商品來源中的主導(生產)地位,已經壓倒了特朗普加征關稅的阻礙。”
目前,當選總統拜登并沒有透露他是否會取消特朗普政府加征的關稅。許多美國公司的關稅豁免將于年底到期,但特朗普還沒有就這一問題做出表態。
紐約全球貿易數據公司Panjiva分析師克里斯·羅杰斯認為,美國公司依然有可能從中國搬回美國,但疫情期間“顯然不是好時機”,因為轉移供應鏈代價不菲,且需要時間。
有的美國企業則對于留在中國更加抱有信心。佛爾曼稱,他去年曾考慮過將玩具生產線轉移到越南或印尼,但“到最后,留在中國成為最好的決定”。
“中國依然有全世界最好的生產供應鏈,事實是,他們有能力比任何國家更快、更有效率地應對疫情。中國顯然已經測試了邊界并證明他們能經受住風暴,哪怕是一百年未見的大風暴。”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