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深度解讀

    加快打造全國經濟中心,推動“大武漢”向“強武漢”邁進

    來源:長江網2020-12-21 我要評論(0 )   

     武漢市委十三屆十次全會提出加快打造“五個中心”、建設現代化大武漢的目標。加快打造全國經濟中心、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國家商貿物流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和區域金融中...

     武漢市委十三屆十次全會提出加快打造“五個中心”、建設現代化大武漢的目標。加快打造全國經濟中心、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國家商貿物流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和區域金融中心,武漢如何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長江日報記者進行了多方采訪。

    點擊查看高清原圖

      光谷軟件園里聚集著眾多科技企業。記者高勇 攝

      12月20日,就“加快打造全國經濟中心”,專家、企業家向長江日報記者表示,武漢要進一步提升經濟能級、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增強經濟輻射引領作用。

      經濟能級:

      “十四五”武漢經濟總量有望邁上新臺階,專家建議加快開放和科技成果轉化

      12月的武漢又上“熱搜”:前三季度武漢GDP排進全國前十,全國網友狂贊。

      一季度遭受重創,二季度單季打平、三季度當季強勢轉正。前三季度,武漢經濟運行呈現逐季加快回升態勢,整體經濟復蘇態勢強勁,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關注。

      知名財經媒體《第一財經》刊發題為《誰是下一個GDP2萬億城市?蘇州最接近,武漢快速“回血”》的深度報道,認為武漢正在快速“回血”,并援引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葉青的分析,認為2021年武漢GDP排名有望比今年進一步提升。

      “‘十四五’武漢完全有條件、有基礎、有能力,創造新時代更加輝煌業績。”12月20日,梅新育、張燕生等經濟學家在接受記者專訪時均表示,武漢疫后重振跑出“加速度”,看好武漢“十四五”經濟總量邁上新臺階。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說,武漢前三季度GDP重回全國前十,為“十四五”實現經濟總量再進階奠定良好基礎。按照武漢疫后重振展現的發展勢頭和潛力來看,“十四五”期間,GDP在全國排位超過2019年完全有可能,城市能級更加強大。

      梅新育說,作為建設中的國家中心城市,武漢除了在區位、科教等方面的固有優勢,在國家發展戰略中可以發揮的作用也更加突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關系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武漢作為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將肩負更大發展重任。在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武漢打造國家“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重要樞紐會有更大作為。

      武漢加快打造全國經濟中心,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說:“‘十四五’,武漢要大膽往前沖,大膽往前闖,在疫后重振中,城市經濟發展再上新臺階,成為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排頭兵。”針對武漢發展中存在的短板、弱項,他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張燕生說,武漢在進一步擴大開放方面急需破題,要打造真正的全球航空樞紐,在出口加工區、跨境電商等方面要迎頭趕上,建議構建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進商品要素流動性開放和規則等制度性開放。

      張燕生說,武漢有一流的大學和科研院所,還要有一流的創新型企業。建議武漢從體制機制和創新效率上化解科技與產業脫鉤的風險,將科技成果轉化留在武漢,使武漢成為世界一流的創新策源地和新的動力源。

      經濟質量:

      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專家建議培育招引更多龍頭企業

      加快打造全國經濟中心,除了全面提升城市能級,在專家看來,還要加快推動“大武漢”向“強武漢”邁進。

      “大武漢之‘大’,不僅體現在規模之‘大’,更要體現在功能之‘強’。”武漢大學經濟學教授鄒薇認為,近年來武漢發展取得長足進步,但在產業體系等方面,還需要與發達地區縮小差距。

      武漢要“大而強”,市委十三屆十次全會提出,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突破性發展數字經濟,做大做強支柱產業集群,加快打造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領、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的現代產業體系。

      這個月,由武漢高校和激光企業參與制定的“工業用光纖激光器參數要求和測試方法”國際標準獲得通過,這是我國激光產品類的首個國際標準。武漢是我國最大的激光產業基地,年產值已達千億元,占國內市場規模一半左右。經過5年努力,武漢實現激光產品國際標準零突破,標志著光產業由“大”走向“強”。

      據了解, 市委全會提出的武漢“十四五”新目標,我市將實施支柱產業壯大工程,打造“光芯屏端網”、汽車、大健康、基礎材料、高端裝備、智能建造、現代商貿物流、綠色環保、文化旅游等支柱產業。

      “壯大支柱產業,要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支撐和帶動作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文瀾學院院長龔強說,在武漢支柱產業發展過程中,就像東風本田之于武漢汽車產業,龍頭企業對支柱產業的帶動作用非常明顯,建議武漢注重培育、招引龍頭企業。

      目前,武漢已經開始發力。新開工不久的華大智造全球智能制造及研發基地項目正在快馬加鞭施工,將在“十四五”期間建成基因測序儀配套診斷試劑及芯片的生產基地,并開展人工智能設備、質譜儀、影像、可穿戴設備等高端設備核心關鍵技術的研究開發,帶動一批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快速聚集。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引領武漢未來發展的重要引擎, 市委全會提出的武漢“十四五”新目標,武漢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倍增計劃,大力發展網絡安全、航空航天、人工智能、數字創意、氫能等新興產業,超前布局電磁能、量子科技、超級計算、腦科學、深地深海深空等未來產業。

      據了解,通過高質量推進存儲器、商業航天、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網絡安全人才與創新等四大國家級產業基地和大健康產業基地,武漢開始在氫能等新興產業搶占發展先機。

      今年北京車展,一臺嶄新的氫燃料電池車型東風氫舟e·H2引來關注。據悉,東風氫舟e·H2有望在“十四五”開局之年在武漢量產。據武漢經開區介紹,該區目前已布局有東風公司、國投電力、康明斯、武漢理工氫電、眾宇動力、雄韜氫能等數十家汽車及氫燃料電池領域領軍企業,產品涵蓋氫能整車制造的全產業鏈,并且大多掌握了關鍵核心技術,具備批量化生產能力。在這些氫燃料電池汽車龍頭企業帶動下,武漢經開區表示,將打造千億氫能產業集群。

      在一批龍頭企業帶動下,武漢加快形成新動能。

      在武漢經開區,新落戶的數字經濟龍頭企業就有浪潮、中國電子、京東云等。浪潮集團表示,在武漢投資建設的浪潮華中總部基地,將深化與武漢在云服務、大數據、智慧城市、工業互聯網、健康醫療產業等領域合作。

      華為公司輪值董事長胡厚崑表示, 5G+工業互聯網發展正當其時。華為將依托武漢發展優勢,加快推進華為武漢研究所二期、長江鯤鵬創新中心建設,落地全國首個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努力把“武漢云”打造成武漢發展新名片。

    點擊查看高清原圖

      位于武漢光谷未來城的華為武漢研發基地。記者高勇 攝

      經濟輻射:

      強化武漢“一主引領”,建設“一城、一圈、一群、一帶”

      加快打造全國經濟中心,武漢要進一步提升經濟能級、提高經濟發展質量,還要在“一城、一圈、一群、一帶”中更好發揮輻射引領作用。

      市委全會提出的武漢“十四五”新目標,將強化“一主引領”龍頭作用,引領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帶動長江中游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赫得納米科技(黃石)有限公司是一家專門做液晶屏薄化鍍膜的企業,去年年底投產,專門為武漢大企業做配套,截至今年11月底,產值已接近3億元。像赫得納米這樣的知名配套企業,還有惠晶顯示、全洋電子等,他們落戶黃石,均源于華星光電、京東方、天馬,國內新型顯示“三巨頭”聚集武漢,形成“頭部在武漢,鏈條在黃石的產業鏈,28家落戶黃石的新型顯示企業,創造了百億元營收,連續兩年增速超過50%

      通過產業協作發展,武漢和黃石的新型顯示產業實現高速發展。對此,梅新育聯想到經濟動力強勁的長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因為上海周邊、廣州-深圳周邊都發展得很好,協同發展,經濟增長動力才能在較長時期內都處于充沛狀態”。由此,梅新育建議:“武漢打造成為全國經濟中心,一定要引領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

      據了解,“一圈”就是要發揮輻射引領作用,帶動武漢城市圈升級發展。市委全會提出的武漢“十四五”新目標,將推進基礎設施聯通、產業協作發展、區域市場一體、公共服務共享、生態環境共治。

      “一群、一帶”就是強化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地位,推動長江中游城市群一體化發展。

      12月,正值“十三五”收官、“十四五”即將開啟之時。2020長江中游城市群省會城市第八屆會商會成功舉行,會議簽署了《長江中游城市群建設2021年合作重點事項》和《長江中游城市群省會城市與觀察員城市2021年合作重點事項》。

      將長江經濟帶建設成為我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戰場、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主動脈、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主力軍,武漢正奮力前行。


    轉載請注明出處。

    武漢光纖激光器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