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團隊在科研方面又取得了重要進展!這位院士在量子光學研究潛心耕耘,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下他和他團隊的新研究進展。
郭光燦,男,漢族,中共黨員,1942年12月出生,福建泉州人,大學本科學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中國物理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光學學會理事長。
自1965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畢業后,長期從事量子光學、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的理論和實驗研究。擔任國際刊物《International J. of Quantum Information》 的Managing Editor;國家基金委創新群體學術帶頭人;國家科技部中長期規劃“量子調控”重大項目《量子通信與量子計算的物理實現》、中科院B類先導專項項目《基于固態系統的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和基金委重大儀器專項《多功能固態量子存儲器》的首席科學家。
2001年獲中科院自然科學二等獎,2003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03年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6年獲安徽省自然科學一等獎,2007年獲安徽省重大科技進步獎,2009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013年當選“CCTV科技創新人物”。在包括Nature子刊(13篇)、Phys. Rev. Lett(31篇)在內的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700多篇,他引超過10000次。培養博士80余人,其中5人榮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
主要從事量子光學、量子密碼、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的理論和實驗研究。提出概率量子克隆原理,推導出最大克隆效率,在實驗上研制成功概率量子克隆機和普適量子克隆機。發現在環境作用下不會消相干的"相干保持態",提出量子避錯編碼原理,被實驗證實。提出一種新型可望實用的量子處理器,被實驗證實。在實驗上實現遠距離的量子密鑰傳輸,建立基于量子密碼的保密通信系統,并提出"信道加密"的新方案,有其獨特的安全保密優點。在實驗上驗證了K-S理論,有力地支持了量子力學理論。發現奇偶相干態的奇異特性等。
近期,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高維量子通信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柳必恒研究組利用六光子系統實驗實現了高效的高維量子隱形傳態。該成果2020年12月2日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量子隱形傳態是建立遠距離量子網絡的關鍵技術之一。相比二維系統,高維量子網絡具有更高的信道容量、更高的安全性等優點,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如何實現高效的高維量子隱形傳態,從而實現高效的高維量子網絡是當前量子信息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
為了實現高維量子通信,李傳鋒、柳必恒等人從2016年開始采用光子的路徑自由度編碼,解決了路徑比特的相干性問題[PRL 117, 220402 (2016)],制備出了高保真度的三維糾纏態[PRL 117, 170403(2016)];解決路徑維度擴展問題,實現了32維量子糾纏態[PRL 125, 080503 (2020)];解決路徑自由度的傳輸問題,實現了高維量子糾纏態在11公里光纖中的有效傳輸[Optica 7, 738 (2020)]等。研究組從2017年起開始了高維量子隱形傳態的實驗研究。然而理論研究表明,在線性光學體系中,必須采用輔助粒子才能實現高維量子隱形傳態。
為了實現高維量子隱形傳態,研究組首先巧妙的提出了糾纏輔助的方式,利用log2d-1個輔助糾纏光子對就可以高效的實現d維的量子隱形傳態,從而解決了資源消耗問題。然后實驗上利用主動反饋技術實現路徑間的相位鎖定,干涉可見度在45小時內保持在0.98的水平,從而利用六光子系統實現了三維的量子隱形傳態。研究組對三維量子隱形傳態過程做了過程層析,保真度達到0.596,以7個標準差超過了經典極限值1/3,證實了三維量子隱形傳態過程的量子特性。高效的高維量子隱形傳態的實現為構建高效的高維量子網絡打下堅實的基礎。
文章共同第一作者為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特任副研究員胡曉敏和張超。本研究得到科技部、國家基金委、中國科學院、安徽省的支持。
圖1、糾纏輔助的高維量子隱形傳態示意圖
圖2、三維量子隱形傳態的實驗裝置圖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