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工程院戰略咨詢中心、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單位聯合發布的《2020中國制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指出,從2012-2019年各國制造強國發展指數變化情況來看,我國成制造業主要國家中提升最快的國家。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對打造制造強國具有重要意義。在推動制造業轉型發展中,國家高新區成為不可或缺的力量,已成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和主陣地。
成制造業發展主力軍
在近日舉行的2020第八屆先進制造業大會上,2020中國先進制造業強區發展指數TOP100名單發布。記者注意到,有超半數來自國家高新區,且前5名分別為中關村科技園區、深圳高新區、上海張江高新區、蘇州工業園區、武漢東湖高新區。
比如,中關村科技園區作為我國首個國家高新區,經過多年積累,制造業產業蓬勃發展。帶柔順臂的機器人穿針引線,無人駕駛汽車在路上自由穿行,智能頭盔為行人提供出行導航……在中關村科技園區北京高端制造業基地內,每天上演著制造業創新發展“加速度”。
該基地重大項目推進組負責人介紹說,目前基地已形成現代交通產業、智能設備產業和新型醫藥健康產業為支柱,國內首個5G自動駕駛智能示范區為平臺支撐的新型產業格局。
為加快推動制造業產業發展,國家高新區紛紛出臺相關產業規劃。如《鄭州高新區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提出,鄭州高新區目前共有規模以上企業243家,其中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233家,占規模以上工業的95%。到2022年,鄭州高新區制造業將實現國內生產總值66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占園區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36%以上。
推動產業鏈協同發展
“2020年銷售收入預計4億元,2021年新廠房投用后,3年將實現銷售收入15億元。”江陰高新區企業江陰齒輪箱制造有限公司總經理姜仁才底氣十足地透露了這個“小目標”,“我們在江陰駐扎已有50多年。中高端產品占據了公司銷售產品的‘半壁江山’,這些產品有70%以上的原材料來自本地企業興澄特鋼。”
據了解,特鋼是高端制造業和國家重大工程所需的關鍵和基礎材料,從生產最簡單的普鋼起步,江陰高新區已成為全國唯一一個以特鋼新材料為“一區一戰略產業”的國家高新區。“鋼鐵產業是傳統產業,但加上一個‘特’字,就是戰略性新興產業。30年時間內,江陰高新區都在圍繞這條產業鏈做一件事,延鏈、補鏈、強鏈,如今已形成了一條特鋼新材料全產業鏈。”江陰高新區經發局局長張曉華說。
但是,目前我國制造業多數產品的可替代性較強,產業鏈根植性、穩定性和競爭力仍然較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相關專家表示,需要加快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形成具有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的產業鏈,積極參與全球產業鏈競爭合作。
事實上,國家高新區早已聚力拉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做強創新鏈,推動制造業邁向中高端。如,成都高新區打造出全國領先的人工智能產品制造能力,加快構建智能制造全產業鏈;濟寧高新區通過不斷優化先進制造業產業鏈結構、提升產業鏈價值,形成了“機型設計—關鍵零部件—系統集成—整機裝配—產品營銷—服務支持—產品再制造”工程機械產業鏈;株洲高新區集聚汽車整車、零部件和機械加工企業,已初步形成涵蓋設計研發、零部件生產、整車制造等環節的完整新能源產業鏈……
從制造到“智造”
當前,我國從“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這條路該怎么走是必須思考的時代課題。有業內專家表示,在這一過程中,應更加注重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推動制造業進入“智能化”時代。
近年來,國家高新區主動出擊,加快推動制造向“智造”轉變。
在重慶高新區企業方正高密電子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里,設備依靠智能管控,為數不多的員工對著電子看板操作,幾乎沒有多余動作。“通過系列數字化改造,用工率下降15%-20%,產品良率提升至90%以上,公司年產值近10億元。”高密電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
日前,無錫高新區企業小天鵝電器有限公司入選“2020國內智能制造標桿企業”名單。“未來,小天鵝將進一步強化5G、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中的典型應用,持續提升智能制造能力,加快培育制造業新模式新業態。”小天鵝電器有關負責人說。
如今,國家高新區已經涌現出一大批智能生產線、智能車間和智能工廠等以智能制造為代表的互聯網工業新成果,成為推動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生動實踐。
“從制造業核心競爭力來看,我國仍未邁入‘制造強國第二陣列’,高質量轉型發展之路任重道遠。”中國工程院院士朱高峰表示。
下一步,步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的國家高新區,將扛起制造業發展的大旗,以創新為引擎,強化核心技術攻關,推動中國制造行穩致遠,為我國加快制造強國建設貢獻高新力量。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