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國制造業“先抑后揚”
2020年是跌宕起伏的一年。新冠疫情的“黑天鵝”徹底改變了世界各國的社會生活和經濟發展態勢,而我國制造業發展也是先抑后揚。2020年12月的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達到51.9,連續10個月位于臨界點以上,表明我國制造業恢復性增長加快。近期,我國多個制造行業出現井噴態勢,工程機械、重卡、紡織、風電、光伏、造船、集裝箱,甚至自行車等行業訂單爆滿,新能源汽車企業也受到資本市場追捧,市值連創新高。
2020年,面對前所未有的疫情沖擊,中國經濟率先實現V形反彈,呈現出持續恢復的態勢,實現GDP2.3%的增長。全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2.8%,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分別比上年增長7.1%、6.6%,增長較快。但是也要看到,世界經濟仍然處于疫情沖擊和經濟恢復的角力之中,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比較多。隨著海外主要出口競爭國生產恢復,部分行業出口份額或將有所回落。國內經濟恢復進程中,需要繼續努力夯實經濟持續發展基礎。
“十四五”規劃制造業發展藍圖
2021年是中國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目前中央及地方都相繼發布了十四五規劃建議,以明確下一個五年的發展方向。其中,《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與制造業有關的內容包括,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數字化發展等。此外,各地發改委近期也頻繁調研制造業,規劃“十四五”制造業發展藍圖。
目前已有浙江、湖北、海南、江西、四川、吉林等多個省份相繼出爐地方“十四五”規劃建議,振興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各地“十四五”規劃方案的重頭戲。
此外,2020年底,國家發改委多個部門圍繞制造業重點行業進行密集調研,釋放了三大信號,主要體現在基礎、創新和融合三大關鍵詞上。
一是國家層面高度重視制造業的重要基礎作用,將會在制造強國戰略的指引下加快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
二是將加快推動制造業的創新升級,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在人才、技術、資本等領域的創新支持體系將更加完善。
三是實體經濟與第三產業的融合將得到更多政策支持,特別是與數字經濟、現代金融、現代物流等領域的深度融合具備較大的發展潛力,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促進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總的來說,十四五時期中國制造業需要進一步深化發展,從規模化制造、中低端價格檔次走向行業或產業的頭部,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實現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捷報頻傳 中國制造業高新科技屢迎突破
從北斗導航衛星組網完成到嫦娥五號成功返回地球,從時速620公里的高速磁浮列車到可抵御零下40度的高寒動車組,從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問世到億級類腦計算機的研制,從衛星物聯網第一階段完工到華龍一號核電站正式裝載核燃料……2020年,中國制造業高新科技領域捷報頻傳,在技術方面攻克了一個又一個堡壘,多項重大科技取得突破。
當前,國內外環境發生深刻復雜的變化,我國經濟發展對科技創新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也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2020年,我國制造業在諸多領域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轉變,各項重大科技取得重大突破,高新科技發展——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新基建成為制造業轉型升級新動力
2020年,新基建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熱詞。新基建的投資建設不僅通過各相關產業鏈上下游的聯動效應,有效拉動制造業需求,帶動一批傳統制造企業的迅速復蘇,還由于其技術與知識含量高、產品附加值高、產業關聯性和滲透能力強的特點,加速了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成為制造業優化結構、轉型升級的新動力。
新基建將有效拉動制造業需求,以擴需求的方式促進相關產業鏈上下游發展。新基建七大領域等多個行業的發展都需要設備及相關硬件制造,離不開各項材料、零件、設備等投入。例如,特高壓產業鏈涉及電源、電工裝備、用能設備、建材等行業;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的產業鏈涉及建筑原材料、機械設備、電子信息、高分子材料等行業;充電樁產業鏈涉及五金、電子、電氣設備、塑膠材料等行業。新基建各領域產業鏈長而且環環相扣,投資帶動力極強,整個相關制造企業將因此受益。
廣大制造企業可以抓住新基建的時代契機,以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5G、工業互聯網等新技術為手段,加快數字化轉型升級,實現智能制造、敏捷制造、綠色制造,從而增強我國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維持我國在全球價值鏈上的地位。
多地芯片產業大躍進 遭遇爛尾潮
2020年,在"缺芯少魂"的市場環境和自主創新的政策紅利驅動下,國內各地掀起了芯片產業發展熱潮。然而,急速向前的芯片產業背后也存在不少過熱、盲目或者政策套利性投資,導致爛尾事件頻出。
在今年短短一年多時間里,江蘇、四川、湖北、貴州、陜西等省有6個百億級半導體大項目先后停擺。對此,發改委將會同有關部門強化頂層設計,狠抓產業規劃布局,努力維護產業發展秩序,做好"加強規劃布局、完善政策體系、建立防范機制、壓實各方責任"四個方面的工作。
實際上,在芯片自主創新的熱潮下,我們更需要冷思考。雖然近年來國內一些企業取得了進步,但實際上這些成績還很“脆弱”。例如在芯片制造材料方面,需要先將原材料硅提純,再切成薄厚均勻、厚度不超過1毫米的硅片,稱為晶圓,這相當于芯片的“地基”。晶圓越大,意味著能封裝出的芯片越多,成本降低,對生產工藝要求也越高。
目前,國內集成電路加工所需的純度為99.9999%乃至更高的大尺寸硅片基本依賴進口。由數百種原料構成、加工工藝復雜的光刻膠,雖說技術上并非不可逾越,但因國內研發起步晚,也主要依靠日本和美國企業。
當潮水退去時,誰在裸泳一目了然。芯片產業本身有著資金密集、技術密集、人才密集的特點,國產芯片在設計、制造、封裝等環節與世界先進水平都有著不小的差距,面臨著設計EDA軟件缺失、制造設備和材料匱乏、工藝水平落后、人才不足等一系列問題。面對國內發展芯片產業熱潮,需要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和盲目投資。在各地引進重大半導體項目時,應由國家或省級發改委等更高級別權威部門組織專家對項目可行性進行前期論證,降低重大項目投資風險。
步入全新賽道 新能源汽車需謹慎“行駛”
回顧2020年,一場疫情先是將汽車產業拖入寒冬,新能源汽車首當其沖,銷量下滑;隨后中央和地方出臺多項政策措施,穩定和促進汽車消費,新能源市場快速復蘇,結束了下降趨勢,出現V型轉折。
目前來看,盡管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在規模上已經處于全球領先地位,但是產業發展到現階段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例如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不強,包括電機控制器的核心零部件IGBT、智能駕駛芯片等仍被國外所壟斷,感知系統核心技術激光雷達不夠成熟、成本極為昂貴;充電樁和換電站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服務模式有待創新完善;產業生態尚不健全。另外,在看好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的同時還應保持理性,避免過度提高新能源汽車的地位,近期豐田汽車公司掌門人豐田章男就表示,在日本這樣一個大部分電力來自燃燒煤炭和天然氣的國家,新能源汽車對環境沒有幫助,制造的新能源汽車越多,二氧化碳排放就越嚴重,新能源汽車正被過度炒作。
回顧2020年,新能源汽車實現了正增長,但與此同時,新能源汽車也被曝出了種種令人擔憂的質量問題。展望2021年,作為應對氣候變化、推動綠色發展的戰略舉措之一,新能源汽車依然是我國重點關注和支持的風口行業。從長遠來看,隨著技術成熟和研發成本的持續降低,新能源汽車企業必定會迎來一輪大浪淘沙的行業洗牌,而那些擁有關鍵技術、規模產能以及創新的商業模式的企業,將會更有機會突出重圍!
5G加速制造業蝶變
2020年,受疫情影響,全球經濟形勢急轉直下,而5G在抗疫與復工中展現出的巨大作用和社會經濟價值,使5G被賦予了新的時代使命,進一步加速了本已火熱的5G產業發展勢頭,也加快了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以及數字經濟轉型的步伐。
在此背景下,2020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穩定經濟社會運行重點工作作出新的部署,提出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的新舉措。5月,被首次寫入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正式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
在經濟價值和國家政策的共同作用下,中國5G產業迎來了大發展。在此過程中,一批領域廠商圍繞5G產業加速布局。在工業領域,5G網絡可滿足工業生產與控制對于大帶寬、低時延的網絡需求;在工廠或工業園區內部署邊緣計算,讓運營商的5G網絡與云、邊緣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核心能力,及企業生產管理與經營管理等系統相結合,可進一步降低網絡的傳輸時延,提升系統的處理能力和安全性。
2020年,疫情的爆發以及新基建的推出,給原本已經箭在弦上的5G產業發展再加了一把硬弓,讓5G產業發展勢頭更為強勁。與此同時,更多制造業5G的應用落地,也在加速企業蝶變。作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關鍵技術,5G對社會、經濟的促進作用已經顯現。對于5G領域來說,新的一年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我們拭目以待。
疫情加速生物醫藥行業高速發展
2020年,在疫情影響下,眾多行業都面臨著極大的挑戰與壓力,而生物醫藥行業則受益于醫療物資、檢疫檢測、疫苗等相關領域的需求增長,迎來了發展機遇。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2月底,醫藥生物指數整體上漲超50%,244家該行業上市公司實現股價上漲,其中41家股價翻倍。
疫情也推動了生物醫藥行業數字化變革及應用場景創新。在企業端,疫情讓藥企認識到無人工廠的價值,促使企業加快了推進智能工廠建設的進程。在消費端,數字化技術在疫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互聯網、可穿戴設備、AR、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在為遠程醫療提供了有利支撐。
在疫情沖擊下,醫藥生物行業成為抗“疫”先鋒,為全球抗疫作出了突出貢獻。疫情也為醫藥生物行業提供了試金石,一些醫藥企業憑借扎實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基礎,實現了少人化生產,保障了疫情期間用工不足時產能的最大化。疫情帶來的需求擴張只是短期機遇,生物醫藥行業仍然需要專注于自身業務,加強產品研發創新,提升產品的生產效率與質量,進一步提升未來競爭力。
變局中抓根本 企業務實推進智能工廠建設
中國制造企業面臨著國際貿易爭端、經濟下行、行業競爭加劇、勞動力成本提升、招工難和原材料價格上漲等諸多挑戰,2020年的新冠疫情更是雪上加霜,面對諸如此種不利局面,眾多中國制造企業意識到只有持續推進數字化轉型,打造智能工廠,將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先進制造技術深度融合,建立具有自感知、自學習、自決策、自執行、自適應等功能的新型工廠,才能更好地應對各種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
新冠疫情的突發,促使我國制造業加快了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制造建設進程。疫情期間人員流動受到限制,用工難上加難,部分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較高的企業,能夠快速恢復80%以上的產能,搶奪市場先機。
這也進一步刺激并加快了制造企業自動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的轉型進程和投資力度。在這一年,數字化相關技術應用成為爆款,如RPA(機器人流程自動化)、網絡視頻會議、協同辦公等,遠程監控、數據采集、智能物流、MES/MOM等應用市場增長顯著,工業軟件和BI應用持續增長……
各行業都出現了一批真正取得成效的標桿智能工廠。三一重工實現上萬臺生產設備聯網,顯著提高設備OEE;美的、廣汽新能源、中車電動汽車實現了車間透明化,通過數據洞察持續提升生產績效;鐵建重工應用數字化設計、仿真與優化技術,制造適應多種地質環境的盾構機等隧道施工設備,成為大國重器;格力空調、中車時代電氣等企業高度重視精益生產和持續改善,務實建設標桿智能工廠。
隨著“新基建”、“高質量發展”等戰略的密集落地與深入推進,新一輪制造業轉型升級浪潮再起,充分利用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技術布局智能工廠建設,制造企業能夠實現制造全面升級,從而打造企業未來競爭優勢。
后疫情時代 制造業加大數字化轉型與智能制造投資力度
回顧已經過去的2020年,數字化轉型的全面加速無疑是其中的亮點之一,尤其是對于制造企業而言,疫情期間出現的人員不足、原材料短缺、復工復產緩慢等問題,致使很多企業高層開始重新考慮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制造對于自身企業的意義。
從過去一年的體驗來看,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整體成熟度正在進一步提升,數字化轉型也逐漸從部分行業頭部企業的“可選項”轉變為更多行業、更多企業的“必選項”。許多制造企業加大了在數字化轉型資金、人才等資源方面的投入力度,從管理者到員工,對數字化轉型的認識和理解也進一步加深。
新冠疫情的爆發和蔓延一方面給制造業帶來巨大的動蕩,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我國制造企業在應對突發事件方面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如何從困境中尋找機遇是每一個企業發展道路上的必修課,新冠疫情的陣痛之后,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破繭重生,以數字化的手段,為企業走出一條更加良性化和智能化的發展之路。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