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今日要聞

    多位人大代表發聲:建設武漢光谷、武漢光源

    來源:第一財經2021-03-04 我要評論(0 )   

    如何把科技創新“關鍵變量”變成區域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全國兩會前夕,多名在鄂全國人大代表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懇請國家有關部委支持武漢建設光谷...

    如何把科技創新“關鍵變量”變成區域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全國兩會前夕,多名在鄂全國人大代表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懇請國家有關部委支持武漢建設光谷國家實驗室,指導和支持湖北創建武漢東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在此基礎上創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引領和推動中部崛起再上新臺階,促進國家區域創新協調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丁烈云表示,武漢是國家首批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首批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首批科技和金融結合試點區,先后出臺了“黃金十條”“新黃金十條”“人才新政”等科技創新政策,營商環境位列全國前十、中西部第一。

    武漢科教資源也十分豐富,湖北共有高校129所,其中武漢89所,占比69%;“兩院”院士73人,全部集中在武漢;全省在校大學生和研究生150余萬人,其中武漢120余萬人,占比76.7%。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武漢高校、國家重點實驗室(28家)、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8家)等數量均排名第一,院士數量僅次于南京排名第二。

    全國人大代表、華工科技董事長馬新強介紹,武漢在通信、激光、材料、遙感、生物、農業、橋梁、航天、海洋等領域科技創新實力較強,船用機械、海洋工程、激光加工等高端裝備制造水平全國領先,還建有脈沖強磁場、精密重力測量2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武漢在科教實力、產業基礎和創新資源等指標上,都具備了建設國家科技創新中心的良好條件。

    馬新強說,從今年開始,武漢還將加快精密重力測量、武漢光源、高端生物醫學成像等設施建設,積極推進作物表型組學、深部巖土工程擾動、磁阱型聚變中子源、脈沖強磁場優化、農業微生物、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設施預研。

    第一財經記者從武漢市發改委獲悉,本月初,武漢舉辦重大項目集中開工儀式,215個重大項目中有60個為科技創新及先進制造業項目。這其中就包括武漢創建國家科技創新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要載體——東湖科學城項目,武漢光源、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等一批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均是東湖科學城起步區一期工程的重點項目。

    馬新強建議,懇請國家支持將上述項目納入國家十四五規劃體系,幫助武漢進一步增強原創能力、科技實力、研發共享輻射帶動力。

    全國人大代表、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院長馮丹建議,懇請國家支持光谷實驗室等優勢科研力量參與國家實驗室建設。當前,武漢經濟總量1.56萬億元,僅光電子信息產業規模已超過5000億元。建設光谷國家實驗室平臺,部署光電子技術和裝備相關的科研攻關,有助于解決光刻機、存儲器等卡脖子技術問題。

    丁烈云則建議,懇請國務院支持將武漢建設國家科技創新中心納入國家總體規劃布局,指導編制和批復實施推進武漢創建國家科技創新中心的方案。支持武漢建設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支持將武漢東湖科學城和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建設納入國家相關規劃安排,加大對湖北“光芯屏端網”、智能制造、生物醫藥、現代農業等優勢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和產業創新發展的支持。


    轉載請注明出處。

    暫無關鍵詞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