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華工科技智能制造園(葛店園區三期)投產。
該智能工廠分三期建設,建設包括一座激光鈑金加工智能示范工廠、三條大型激光先進制造裝備生產線,具備年生產高功率激光切割裝備3000臺、鈑金加工智能工廠產線15條的生產能力。在新興的智能化激光加工行業,能實現萬瓦級高功率及如此產能,華工科技排進了國內前三。
“這是我們激光行業自己的智能工廠,未來將以智能化方式、智慧化管理生產先進激光智能裝備。”華工科技核心子公司華工激光總經理鄧家科打比方說,未來將像生產汽車一樣生產激光智能裝備。
中國光學學會激光加工專業委員會主任王又良認為,華工激光智能工廠使用激光進行制造時,運用自動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手段,加強物與物、人與物的聯接,具有很高的行業示范意義。
“手機麥克風排列整齊的小孔,都是激光打孔。”投產現場,激光加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光谷激光行業協會會長、中國光學學會激光加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朱曉說,皮秒、飛秒激光器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集聚脈沖能量,實現像切豆腐一樣切割手機屏幕,激光應用已無處不在。
投產現場,華工激光Marvel Plus 20000à00(瓦)超高功率激光切割平臺,同步全球首發。此前,該企業與銳科激光合作,就已率我國高端激光裝備的核心光源邁入萬瓦時代。據了解,“Marvel”意即“令人驚異的人或事”。飛機螺旋槳上的蒙皮,因材料特殊,以往只能人工用剪刀剪、錘子錘,而將來在這座智能化廠房內能實現機器標準化生產。同時,強度極高的輪船甲板鋼、汽車車頂車身及儀表盤、建筑用的碳鋼等,都可用該裝備切割,可謂“削鐵如泥”,同時,相較其他焊接方式,沒有煙霧等污染。
1971年,華中工學院(后發展為華中科技大學)設立激光課題組,開啟了中國激光技術研發的序幕。朱曉說,僅光谷區域就聚集著300多家激光裝備制造企業,產值占全國半壁江山,武漢在激光器、工業激光加工設備等方面,形成了一批以自主研發為核心競爭力的優勢產業,武漢激光已成為全國激光產業發展的標桿。
“我們布局智能化,并早早受益。”鄧家科介紹,今年1月以來,華工科技智能制造訂單同比增長70%。該工廠將聚焦工業數智化重要場景,深度融合工業4.0與物聯網、大數據,建立良性健康的智能制造生態圈。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