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今日要聞

    上海科學院轉型:成立新型研發機構,攻關“激光眼”等前沿技術

    來源:上觀新聞2021-04-01 我要評論(0 )   

    近日,上海科學院激光探測技術研究中心研發的激光雷達進入多家企業,正在取代進口產品,為智能物流領域的AGV(自動導引小車)裝上國產“激光眼”。這家研究中心成立于去...

    近日,上海科學院激光探測技術研究中心研發的激光雷達進入多家企業,正在取代進口產品,為智能物流領域的AGV(自動導引小車)裝上國產“激光眼”。這家研究中心成立于去年10月,成員都來自上海市激光技術研究所。通過導入政府和市場資源,上海科學院希望在未來3年內,將中心打造成國內領先的激光雷達、激光檢測和微納加工研發機構。

    目前,上海科學院已在成員單位設立了3家新型研發機構——區塊鏈技術研究所、激光探測技術研究中心、太赫茲技術研究中心。作為非獨立法人,這些機構都在各自領域擁有國內一流的研發能力,有望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過去,上科院姓‘管’,現在姓‘科’。”激光探測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王麗博士的話,形象地說出了上海科學院加強科研組織能力的改革成效。

    三家院內新型研發機構誕生

    經過40多年發展,上海科學院目前管理和服務40余家成員單位,其中包括19家中央在滬科研機構、12家地方科研事業單位、8家國有企業和3個民非組織。如何加強科研組織能力,讓這個科研聯合體成為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主力軍?上海科學院黨委書記、院長秦文波的回答是:“打造組織科研的科研組織。”

    他解釋說,過去,上科院的行政管理性質比較突出,主要任務是管理央屬和本市幾十家科研單位。近年來,院方力求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加強對成員單位科研的組織能力,打造新時代科研聯合體,提升應用技術策源力、技術成果轉化力、高端人才集聚力和科研機構影響力。

    上科院成員單位大多從事應用基礎研究或應用研究,與產業化的距離比較近。本著“用好存量,做足增量”原則,院方對成員單位進行了全面調研,深入了解它們的研究項目,評估哪些技術達到國內一流水平,哪些成果的市場成長性較好。

    在調研基礎上,上科院去年下半年遴選出3個研發團隊,掛牌成立了首批3家院內新型研發機構,分別依托上海計算機軟件技術開發中心、上海市激光技術研究所、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五十研究所建設。“我們在打造‘尖刀連’,通過資源對接和業績考核,推動它們加速成長。”上科院科技處處長李萬說。

    據介紹,資源對接包括支持3家機構申報國家和上海科技計劃項目,為其尋找市場合作伙伴。業績考核的指標包括:申請發明專利數、獲得科研合同金額、引進高端人才數、技術成果轉化金額、衍生孵化企業數。由于是面向產業的技術研發,院方并不考核這些機構發表的論文。

    支持科研團隊在崗持股創業

    盡管成立才半年,上科院激光探測技術研究中心就找到了客戶。多家企業正在測試中心自主研發的單線激光雷達,爭取實現進口替代。“激光雷達好比人工智能設備的眼睛,能看到行進路線上的障礙物。”王麗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這種將激光作為主動探測源的雷達,可用于智能物流、智能港口、智能安防、自動駕駛等領域。

    上科院激光探測技術研究中心研發的單線激光雷達。賴鑫琳攝

    從2018年起,王麗帶領團隊緊跟市場需求,研發激光雷達并將成果轉化為產品。如今,這個有20多名博士和碩士、平均年齡33歲的“尖刀連”,已在單線激光雷達的技術指標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應用于智能物流和智能港口的AGV,需要單線激光雷達實現定位、自由移動及自主避障,以替代固定路徑上的二維碼導航和磁導航模式。近年來,國產AGV對激光雷達的需求量為每年數萬臺,基本依賴進口。“這是一個潛力很大的市場,我相信我們研發的產品能通過測試,實現進口替代。”王麗顯得信心十足。

    她的信心背后,是上科院的有力支持——不僅支持這個團隊申報上海科技計劃項目,還支持他們創辦企業。根據計劃,企業成立后,激光探測技術研究中心的員工將持股“雙跨”工作,不斷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產品。

    王麗團隊在進行單線激光雷達產品檢校。賴鑫琳攝

    無獨有偶,上科院區塊鏈技術研究所也在籌備成立企業。這家新型研發機構已突破跨鏈、沙箱等關鍵核心技術,正在研發區塊鏈芯片和一體機。“我們想創辦一家研發區塊鏈產業共性技術的公司,”上海計算機軟件技術開發中心平臺服務部主任、區塊鏈技術研究所所長戴炳榮博士說,“在上科院的支持下,我們力爭把它建成上海市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

    讓央屬單位融入科創中心建設

    與上海計算機軟件技術開發中心、上海市激光技術研究所不同,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五十研究所是一家中央在滬科研機構。如何讓這類單位更好融入上海科創中心建設,是近年來上海科技界一直在探索的課題。上科院在央屬單位掛牌成立新型研發機構,給出了一個可復制可推廣的方案。

    “太赫茲技術研究中心成立前后,上科院和市科委高新處都來這里調研,深入了解我們的研究進展。”太赫茲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王曉東博士說。太赫茲是一個頻率單位,1太赫茲等于10的12次方赫茲。頻率在0.1—10太赫茲的電磁波,叫作太赫茲波。2004年,麻省理工學院將太赫茲技術評為“改變未來世界的十大技術”之一。

    在實驗室,記者看到了王曉東團隊研發的太赫茲波被動探測儀、主動探測儀等設備。科研人員演示了被動探測儀的“火眼金睛”——走進這臺儀器,人們隨身攜帶的鑰匙、打火機等物品就會被探測到。“人體一直在向外輻射微弱的太赫茲波,它們能被這臺儀器接收到。”王曉東解釋,“太赫茲波能穿透衣服,但會被金屬、陶瓷、液體等物質阻擋,所以儀器能探測到這些物品。”與常見的人體安檢技術相比,太赫茲波安檢儀不僅能探測金屬,還能探測到陶瓷刀、不明液體等危險物品。太赫茲波主動探測儀裝有發射源,因而分辨率比被動探測儀更高,達到毫米級,能探測到郵件里夾帶的危險物品,也可用于無損檢測等領域。

    為了讓兩款儀器盡快產業化,上科院已為太赫茲技術研究中心聯系多家用戶單位。樣機有了用武之地,科研團隊就能根據用戶反饋完成產品迭代。

    “最近,我們又在一家央屬單位成立了一個研究所。”李萬告訴記者,它就是上科院新能源技術研究所,依托上海航天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建設。這家企業不是上科院成員單位,但欣然與院方合作,希望加快綠色甲烷、智慧能源、碳捕獲與封存等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進程,為上海科創中心建設貢獻中國航天的力量。


    轉載請注明出處。

    上海科學院激光研發機構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