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越來越少的人口,源源不斷地涌向互聯網行業和服務業,中國制造業的危機,才剛剛開始。
這里有工資高低的問題,卻不僅僅是工資高低的問題,而是整個系統需要迭代升級的問題,而且時不我待,非常緊迫!
01
招工太難!
制造業招工,太難。
根據《央視財經》的報道,在很多制造業發達地區,招工難的現象存在多年。有的企業為了留住一線工人,只能采取不斷漲薪策略,還有的甚至將穩定員工寫進了企業戰略。
浙江省慈溪市某企業負責人胡力君表示,我們在去年工資基礎上,增加15%到20%工資。
“招一個技工,可能每月15000元也不見得能招到。”
還有媒體報道,近日江蘇一家電子廠以月薪8000元招來的普工工人,剛到現場就被隔壁電子廠以月薪1萬元搶走了。
一邊是畢業生難就業,另一邊卻是大批工廠難招人。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勞動人口規模近9億,這么多的勞動力都去哪了呢?
快遞、外賣和網約車等互聯網服務業快速發展的當下,職場新人有了更多選擇。
中國急速壯大的互聯網服務產業,如同一塊迅速膨脹的海綿,正吸納著越來越多的青壯年勞動力。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劉昕表示,快遞行業有一個特點是,第一上手快,第二可以掌控自己掙多少錢,而現在的年輕人更愿意過一種自己能夠掌控的生活。
2019年,中國快遞業務從業人數已突破1000萬人,餐飲外賣員總數已突破700萬人。2020年的疫情更是加劇勞動力產業間的移動,某平臺曾公布數據:疫情期間兩個月內新增騎手58萬人,其中40%來自制造業工人。
制造業招工遇冷、互聯網就業火熱,這一冷一熱之間,其實是大時代變遷下的人們就業觀念的轉變。
數據顯示,2008年至2018年,從事制造業的農民工平均年增長率為-2.84%。新生代的農民工,大多不愿意再遵循父輩的工人職業路徑。2019年,美團外賣的400萬名騎手中,40歲以下的騎手占比高達83.7%。
制造業工廠智能化、自動化設備日益完善,也在削減普通工人的崗位。牛津經濟研究院2019年曾發布報告指出,新安裝一個機器人將會削減1.6個崗位,到2030年,全球制造業就業將因此減少2000萬。
雖然機器能取代大量普工需求,卻依然難以撼動很多高級技工的崗位。隨著制造業的發展,其就業門檻逐年提高,知識型、技能型勞動力將成為主流。但傳統意義上,技術工人三年出徒,十年出師,高級技術工人的培養,的確比快遞小哥要難得多。
02
背后發生了什么?
那么,何以至此?
第一,薪水低的問題。相當一部分制造業的工資和物價、房價比起來,確實還是偏低。某著名企業家說:“員工為什么辭職?兩個原因,錢沒給夠,心委屈了”。錢的問題是非常關鍵的。
根據《功夫財經》此前報道,相比之下,德國工人的收入就非常不錯,有的德國工人的工資比公務員、教授還高,既然收入高,當然就不愁招不到人。
在小學這個環節,德國孩子就實現了分流,這當然也是有利有弊,適合讀大學的去了文理學校,適合做技工的就進入另外的兩種學校,但這只是分工不同,不意味著從此之后人生的成敗和收入高低。
德國有兩類大學,一種是我們熟知的普通大學,還有一種是應用技術大學,而后者的學生似乎找工作更容易,也有人做到大企業高管的位置。
個人展望未來,去工廠當個工人也挺好的,買得起或者租得起房,35歲之后只要不太作能完成工作任務,合格工人大概率可以干一輩子,那就安心干活。
德國的工業為什么強大?原因之一是:有一個強大的體系為工人提供至少中等的生活條件,工人可以非常安心,而不是總想著發大財,或者今朝有酒今朝醉,送完外賣就去睡。
這不是單個的企業努力就能完成的體系建設,需要更多力量,包括教育、醫療、民政、住建以及其他部門在一個頂層設計下有效運轉和查漏補缺。
第二,人口。
這部分影響在日本已經顯現。2019年,日本調查公司帝國數據銀行的統計顯示,由于少子老齡化加劇,日本的百年老店后繼乏人,倒閉、歇業及解散數量呈加速之勢。
而日本中小企業廳的數字顯示,到2025年,超過70歲的中小企業主將達到245萬人左右,其中半數還沒有確定接班人。
中國和日本并不完全一樣,但有兩點和日本是很像的:少子老齡化,年輕人不愿意進傳統行業。
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出生人口1465萬人,僅為1987年(近40年人口出生最高峰年份)的58%左右。截至目前,2020年的相關數據尚未公布,但受疫情等多因素的影響,多個城市發布的數據下滑幅度均達到1~2成。
根據《第一財經》的采訪,人口專家、廣東省人口發展研究院院長董玉整說,在生育政策沒有調整的情況下,按照目前的趨勢,未來“十四五”期間的年出生人口很可能跌破1000萬大關。
董玉整分析,這幾年出生人口數量下降的趨勢太快了,“作為一個14億人口的大國,一年的出生人口數量如果不到1000萬的話,這是一個什么比例?分到31個省份,每個省才多少數量?如果按照這個趨勢發展,可能用不了幾年,我們的總人口數量就可能出現負增長。
首先是主觀原因,現在人們的生育意愿中,一部分人怕生,也有一部分不想生,整個生育觀念發生了重大變化。
客觀原因就是,育齡婦女數量在減少,就是可以當媽媽的人減少了。再加上現在不少人的婚戀主動性又不夠,婚期越來越推遲,結婚年齡大都在30多歲左右,這樣每年的實際育齡婦女就更少了。
03
怎么辦?
那么,面對制造業的危機,應該怎么辦——
增加福利。
首先是待遇上的福利。
比如上述的德國,醫療、教育免費,每周工作四天,平均一天工作時間7個小時,每年享受六周帶薪休假。
讓工人不為房子發愁,不為教育醫療發愁,甚至總收入、幸福感、獲得感至少在社會中處于中位數,否則就不要怪年輕人奔向互聯網公司和服務業。
其次是生育福利。
事實上,近期以來,關于全面放開生育話題,持續引發熱議。
4月14日,央行官方微信發布工作論文,直指我國面臨的人口嚴峻形勢,直指應該全面放開和鼓勵生育。不要再猶豫觀望已有政策效果,要趁著現在部分居民想生又不讓生時放開,等到大家都不想了再放,則沒了用處。
另一方面大力鼓勵生育。要創造良好的生育環境,切實解決婦女在懷孕、生產、入托、入學中遇到的困難,讓婦女敢生、能生、想生;倡導生育不僅是父母和家庭的事,而且是國家和社會的責任。
“現在,關鍵是要分析為什么有那么多人不想生這個問題。”董玉整說,“關鍵的問題是我們的生育、養育、教育、托育成本太高,在時間精力、經濟等方面都顧不過來。與其說不想生,實際上是不敢生。在現在的年輕父母中,生育的意愿并沒有很好地被釋放出來,所以很大程度上還是生育政策的配套問題。”
“我們只有把生育、養育、教育、托育等人民群眾所關心、所糾結的現實問題,一個一個的解決好,把我們的年輕父母從生育、養育、教育和托育等環節的壓力中解放出來,這樣的生育政策才能真正起到釋放生育動能的作用。”董玉整說。
董玉整還分析說,現在年輕的小兩口都要上班、工作,沒有足夠的時間精力來養育孩子。這也是為什么要把托育服務提高到一個高度的原因。通過努力,要有一個機構力量能夠把年輕父母從帶孩子中解放出來。在教育方面,現在小孩子時間很緊,休息不夠,父母搞得很緊張,沒有時間休息,學校里很多課程,很多任務,放學回家還要叫父母去做,把父母全部拴住了,這樣怎么行?所以教育也要改革,要把父母解放出來。各種培訓班、補習班也要規范和減少,不然負擔太重了,也偏離了素質教育的初衷。
此外,還要努力實行包括家庭稅收政策、彈性坐班制等積極措施。“這些都需要整個社會系統的支撐,從各個方面解除年輕父母的各種后顧之憂,增強家庭的生育養育教育能力,增強家庭的綜合發展能力。這樣,我們優化生育政策,增強生育政策的包容性,才能取得一定的積極效果。否則,僅僅停留在放開生育政策層面是不夠的。”董玉整說。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