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今日要聞

    赤子丹心 “光”耀中華----記了不起的長春光機所

    來源:吉林日報2021-05-10 我要評論(0 )   

    說起我國的光學事業,無論如何都繞不開一個地方——長春光機所,這里被譽為“中國光學事業的搖籃”;更不得不提一個名字——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兩彈一...

    說起我國的光學事業,無論如何都繞不開一個地方——長春光機所,這里被譽為“中國光學事業的搖籃”;更不得不提一個名字——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長春光機所第一任所長王大珩。幾十年來,在偉大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以王大珩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追光人”以黨和國家的事業為己任,艱苦奮斗,敢為人先,親手創造了祖國光學事業從無到有、從地下到天上的一個個奇跡……


    心懷愛國之情 篤行報國之志

    王大珩的“珩”,在辭典中有兩種解釋:一是形狀像古代樂器磬的玉佩上面的橫玉;二是珩磨,一種精密儀器的光整加工方法。冥冥之中,這兩個互不相關的含意同時融入到王大珩的生命之中。

    1938年,從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的王大珩遠赴英國帝國理工學院技術光學院實驗室學習。就在即將完成博士學業的時候,他作出了一個讓人震驚的決定——放棄博士學位,到英國當時最大的一家光學玻璃制造企業當技術工人。面對眾人的費解,王大珩說,理論很重要,掌握真正的技術更重要,應用光學在當今的時代已經飛速發展,而我的祖國連一塊光學玻璃、一件真正的精密光學儀器都做不出來,我一定要讓祖國的光學事業在我這一代實現突破。

    1949年3月,王大珩輾轉回到祖國,同他一起回來的還有一臺V棱鏡精密折射儀,它可以快速測算出某種玻璃的光性精確度,這個儀器的專利屬于英國昌司公司,而發明者卻是中國人王大珩。

    新中國成立不久,國家百廢待興,由于國外技術封鎖,國內在光學技術方面一片空白,僅有一些小作坊,能做到的是為槍炮上的光學儀器做些修理或裝配。1952年2月,王大珩接到一個特殊的任務——前往吉林長春,籌建中國科學院儀器館。那個時候,在王大珩面前,沒有任何可以借鑒的經驗,沒有任何可以依靠的基礎,有的僅僅是建館資金——1400萬斤小米。

    盡管困難重重、條件簡陋,1953年,中國科學院儀器館(也就是長春光機所的前身)正式成立了。王大珩和同事們一起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地工作在車間一線,經過無數次的調試,第一堝光學玻璃終于誕生了,這一創舉不僅結束了中國沒有制造光學玻璃能力的歷史,也為中國光學事業的發展揭開了序幕。

    此后的幾年里,在王大珩的帶領下,一個個對中國光學事業發展具有開創性意義的成果接連問世——大型電子顯微鏡、高溫鏡像顯微鏡、萬能工具顯微鏡、多倍投影儀、大型光譜儀、晶體譜儀、高精度經緯儀、第一臺光電測定儀等八種具有代表性的精密光學儀器和一系列新品種的光學玻璃,這些被稱為“八大件一個湯”。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這其中的每一項成果對中國科技事業發展來說都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并由此奠定了我國國產精密光學儀器的基礎。

    那時,在中國光學界流傳著一句話,“缺什么東西找王大珩!”然而,在光學科研面前無所不能的王大珩也有著做不到的事情,那就是,留住自己的愛徒蔣筑英。

    20世紀70年代,我國彩色電視機復原技術還不過關,電視里面的人和物顏色嚴重失真,而攻破這一技術難關,實現歷史性突破的就是王大珩的學生蔣筑英。

    1962年,從小在南方長大、剛剛從北京大學畢業的蔣筑英考取了王大珩的研究生。那個時候,國外在光學傳遞函數研究方面已經開始應用于生產實踐,而這在我國卻是徹底的空白。為此,導師王大珩為蔣筑英選定了這項具有開創性的課題。

    經過700多個日日夜夜,1965年,我國終于有了第一臺光學傳遞函數測量裝置,此后在光學傳遞函數研究方面,蔣筑英取得了一個又一個重要成果——編寫了我國第一個彩色電視攝像機校色矩陣最優化程序、設計了我國第一臺電子分色機的分色特性及鍍膜要求……成為我國光學事業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

    盡管取得了驕人的科研成果,但蔣筑英最大的愿望是能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1982年6月12日,他到成都出差,臨行前,他在《入黨志愿書》中寫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黨的事業是永存的。我愿為實現黨提出的各項戰斗任務貢獻自己的一切。”令人遺憾的是,這份即將達成的心愿卻成了他的絕筆。1982年6月15日,積勞成疾的蔣筑英將生命定格在了43歲。

    這位“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用生命詮釋了入黨志愿書上的誓詞,用自己對科研工作的無私奉獻在我國的光學發展史上留下了璀璨的光芒。


    勇擔強國之責 筑牢發展之基

    光學不僅是常規武器的“眼睛”,在原子彈、導彈的研究中光學更有著獨特的地位。

    1961年8月,新中國第一臺紅寶石激光器在長春光機所誕生了,僅僅比國外同類型激光器問世遲了一年。

    進入20世紀60年代,為了適應新中國國防工程的需求,王大珩帶領下的長春光機所開始轉入國防光學技術及工程研究。面對國外敵對勢力對我國的封鎖,黨中央決定獨立自主發展原子彈、導彈技術,在靶場上建立大型光學彈道測量系統是其中重要課題之一,這個重擔就落在了長春光機所的肩上。

    幾番仔細商討后,王大珩堅持一竿子插到底,把研究和制造全部承擔起來,并親自擔任項目的總工程師。經過5年多的努力,工程順利通過鑒定,總體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這一項目開創了我國獨立自主從事光學工程研制的歷史,建立起了必要的光學領域技術基礎和相應學科,使我國的光學技術水平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這一壯舉震驚了全世界。當時現場那些珍貴的圖像都來自一種特殊的攝像儀,它們被布置在離核爆炸點很近的地方,可以在強烈核輻射中快速拍攝,這些儀器就是由長春光機所王大珩等科研人員自主研制而成的。

    第一顆原子彈的爆炸,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科學技術當時所能達到的新水平,有力地打破了超級大國的核壟斷和核訛詐,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同時,在黨中央的整體布局安排下,逐漸發展壯大起來的長春光機所又將光學事業的種子灑向了全國多個地方——

    1962年,長春光機所援建成立西安光機所;

    1964年,長春光機所援建成立上海光機所;

    1973年,長春光機所援建成立成都光機所……

    截至20世紀70年代末,長春光機所相繼向各地輸出人才2200人,真正成為了新中國應用光學事業的發源地和人才培養基地。

    “中國光學事業的發展要依靠自己培養的‘科班人才’!”1958年,在王大珩的倡導下,我國第一所光學專業高等院校——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現長春理工大學)成立了,并由他親自擔任校長。同時,全國多所高校也開設了與光學相關的專業,為新中國光學事業培養專業人才。這一系列舉措,為后續我國光學事業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科研基礎,提供了強大的人才支撐,長春理工大學也被譽為“中國光學英才的搖籃”。


    堅守愛國之心 助力千年之夢

    作為兩院院士的王大珩是名副其實的科學家,在新中國科學事業的發展進程中,他更是當之無愧的戰略科學家。

    上世紀80年代,美國、日本等國相繼提出了加速發展高科技、把控經濟技術未來發展趨勢的戰略計劃,為了緊跟新一輪世界科技進步的潮流,王大珩、陳芳允、王淦昌、楊嘉墀4位科學家于1986年3月聯名致信黨中央,提出了《關于跟蹤世界戰略性高技術發展的建議》,這不是一封簡單的建議信,而是一份改變了中國當代科技面貌的戰略報告,也就是著名的“863計劃”。

    “863計劃”是以政府為主導,以一些有限領域為研究目標的基礎研究的國家性計劃。計劃的實施,使中國的科技水平與世界的差距明顯縮小,60%以上的技術從無到有,而且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有力地促進了中國高技術及其產業的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地位,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作為新中國光學事業的搖籃,長春光機所從未停下前進的腳步——

    2003年,中科院院士王家騏團隊研制的米級分辨率航天相機搭載神舟五號飛船升空,填補了我國缺少高分辨率航天相機的空白;

    2018年,張學軍團隊成功造出四米碳化硅反射鏡,打破了我國只能花高價進口到小口徑反射鏡的困局;

    先后分別為神舟五號、神舟六號、“嫦娥三號”、“天宮一號”、“天問”飛船升空研制了TV攝像機和瞄準鏡、極紫外相機、高光譜成像儀、高分相機搭載設備,為中華民族實現千年飛天夢提供了強大的科技支撐……

    歷盡千辛萬苦,走過百年滄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們的祖國已經大踏步地邁進了新時代。新時代,新征程,有著雄厚的科研基礎、強大科研隊伍的長光人又開啟了一項偉大的工程——2015年10月17日,“吉林一號”衛星成功發射。負責開發研制的是以長春光機所科研人員為主要科研力量成立的長光衛星公司,消息一出,引起整個航天界的巨大震動。

    “2014年4月,‘吉林一號’衛星工程被國家正式批準立項,中國第一家商業衛星公司長光衛星正式成立。研發中的艱辛不言而喻,但當‘吉林一號’翱翔在美麗的太空時,我們這些老爺們兒都哭了。”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賈宏光現在回憶起來依然感慨萬千。

    “吉林一號”衛星的發射,標志著我國在航天遙感應用領域的商業化、產業化發展邁出了重要一步。同時,“吉林一號”也創造了多個“第一”——

    我國第一顆自主研發的商用高分辨遙感衛星;

    我國第一顆以一個省的名稱冠名發射的衛星;

    我國第一顆自主研發的“星載一體化商用衛星;

    我國第一顆自主研發的米級高清動態視頻衛星;

    我國第一次以靈巧方式在軌成功成像,國產CMOS第一次在軌技術驗證……

    小衛星的背后是大魄力、大智慧、大市場。以“吉林一號”衛星項目為核心帶動了機械制造、光學制造等技術和產業的發展,也帶動了項目上下游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的相關業務開發。“吉林一號”的發射成功,不僅為我國航天產業帶來了深刻變革,更為我省的振興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

    從“0到1”、從“無到有”,新中國光學事業的發展就是科學家精神的最好實踐、最有力的證明——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

    人們常常把光學科技工作者比作“追光人”,其實,他們就是“光”,是帶著赤誠之心,用科技報國的“中華之光”!(記者 李開宇 景洋)

    (本期黨史顧問:省委黨史研究室 孫太志)


    轉載請注明出處。

    長春光機所激光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