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四川省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2021年重大項目集中開工
集中開工40個項目 總投資1054.5億元
西部(重慶)科學城開工項目8個總投資283.6億元
重慶兩江新區開工項目12個總投資243.7億元
西部(成都)科學城開工項目11個總投資422.2億元
中國(綿陽)科技城開工項目9個總投資105億元
●從項目數和投資額來看,川渝基本各占一半。單個投資10億元以上項目22個,超過半數
●從項目內容來看,聚焦科技創新,有基礎科學項目,有“科創+產業”應用項目,還有做強科創平臺的協同創新項目
“大家趕緊下樓,準備開工。”5月27日16時10分,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慶四川黨政聯席會議第三次會議已到尾聲,有工作人員高聲提醒。
開工,指的是重慶市·四川省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2021年重大項目集中開工。開工儀式,只有10分鐘。
時間雖短,含金量卻高——總投資逾千億元,意義更重大——全部聚焦科技創新。其指向,是川渝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重大使命。
這場10分鐘的“旋風開工”,透露出哪些成渝協同創新新趨勢?
趨勢1
突出原始創新,引領科技進步
40個項目、總投資1054.5億元,4個分會場以視頻連線方式集中開工。從項目數和投資額來看,川渝基本各占一半。單個投資10億元以上的項目占22個,超過半數。
其中,西部(重慶)科學城開工項目8個、總投資283.6億元;重慶兩江新區開工項目12個、總投資243.7億元;西部(成都)科學城開工項目11個、總投資422.2億元;中國(綿陽)科技城開工項目9個、總投資105億元。
“一個鮮明的導向是:突出原始創新引領。”西部(成都)科學城分會場,成都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謝瑞武介紹的一個項目引起參會代表注意。中國科學院成都天府新區科技創新交叉研究平臺項目,投資盡管只有3.6億元,卻覆蓋3個專業研究所,涉及西南天然藥物與臨床轉化綜合研究、空間輕型高分辨率光學成像相機系統研制、山地災害鏈綜合實驗模擬等3個平臺,個個關系當下、關乎長遠。
超瞬態實驗裝置項目則是西部(重慶)科學城的“科學重器”。該裝置建筑總面積約23萬平方米,集成同步輻射光源和超瞬態電子顯微,是一種時間尺度和空間尺度的物質探測手段。項目建成將填補重慶在大科學裝置上的空白,可服務先進制造、先進材料、新能源、信息技術、生物醫藥中的核心科學問題。
趨勢2
緊扣“科創+產業”,推動產業創新
“科技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要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就必須促進產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在重慶市科技局黨委副書記雷虹看來,緊扣“科創+產業”推動產業創新,是此次集中簽約項目的另一個顯著特征。
瞄準汽車產業發展趨勢,重慶兩江新區此次圍繞產業鏈創新集中開工一批項目。其中,既有新能源汽車系統集成整車項目,又有網聯車路協同項目,還有氫能燃料電池、儲能新能源產品等。“搶抓新一輪汽車產業革命機遇,成渝地區未來可期。”參會代表說。
科技創新賦能先進制造,中國(綿陽)科技城交出特色答卷。綿陽市委副書記、市長元方說,瞄準前沿科技,此次在綿陽開工建設的激光產業基地建設項目,建成后將成為國內少有的完全自主可控的激光裝備制造基地。
筑強產業鏈,作為國內大尺寸液晶面板四大巨頭之一,惠科還在綿陽投資新建模組項目,配套現有高端面板項目等,拉動電視、筆記本電腦等下游應用產業發展。
趨勢3
打破地域界限,做強科創平臺
共筑科技創新“一座城”,川渝兩地以“一城多園”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學城。很多集中開工項目,也完全打破地域界限,多方合力推進科創平臺建設。
打破行政邊界,協同推進創新,讓綿陽市委書記羅增斌看到機遇。“構建成渝綿‘創新金三角’,對綿陽來說是極大機遇。”羅增斌說,將積極聯動成都、重慶,力爭將綿陽在核技術、空氣動力等方面的核心優勢更好、更快地充分發揮出來,依托“雙核”共同建設好“創新金三角”。
跳出川渝來看,還有更大空間上的破界。
在重慶兩江新區,一個“云”上創新小鎮即將起航。在這里,除了川渝兩地科研力量,還將集結新加坡國立大學、湖南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建設高校創新平臺物理載體。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