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2021年不知不覺來到了年中。上半年似乎過得特別快,或許很多人都都有同樣的感受。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舊困擾著世界各國,盡管有多種疫苗先后問世,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病毒也發生了變異。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的一段時間里,人類與病毒的這場抗“疫”戰仍將繼續。
在今年的光博會上,通快展示了其最新研發的碟片綠光激光器(TruDisk 3022),同時還豐富了光纖激光器的產品系列。這款新設備針對于動力電池模組的焊接,解決了銅件激光焊接的高反射和飛濺等技術難點。未來,對于這款產品的實際應用和工藝穩定性,我們也將持續關注。
作為另一家老牌的激光器生產商IPG,同樣在本屆光博會上展示了其最新產品——新款摻鐿多模光纖激光器YLR-4000以及YLS-HPP高峰值功率系列激光設備。憑借多年的技術積累,IPG能夠有效地將客戶需求轉換成熟的產品。尤其是近年來,公司持續改進了已發布的產品,還可以為客戶進行定制化的服務。另外,在今年6月將要舉行的北京·埃森焊接與切割展覽會上,公司也會推出一款重磅的手持激光焊接設備,讓我們拭目以待。
轉向國內激光企業,不同企業紛紛推出了主打產品,各家企業都在持續深耕自己的優勢領域。銳科激光推出了單模塊12kW光纖激光器,大族激光推出了20kW超高功率光纖激光器,華工激光推出了BF系列數控光纖激光坡口切割機,上海嘉強推出了全總線12kW智能激光頭和AX3000系列高功率系統打包套件,凱普林推出了針對有色金屬加工的1kW高亮度藍光固體激光器……
從企業推陳出新的產品種類看,各家企業都不約而同地認為未來激光技術的主流發展方向是高功率和精細化。另外,隨著激光應用的擴大以及成本的降低,特別是國產激光器的異軍突起,將加快激光加工技術在工業制造領域的滲透速度。此外,在激光應用端領域,不少企業認為未來激光熔覆、激光清洗的市場也將進一步增長。
今年4月底,國內幾家激光上市公司發布了2021 Q1報告和2020年度報告。上市公司定期發布的報告,不僅是向公眾公布報告期的營收情況,同時也是階段性成果的匯總展現。在銳科激光的報告中,公司在研發中心與制造中心“雙中心”的帶動下,接連推出了工業級單模12kW光纖激光器、多模組100kW光纖激光器、帶光閘高功率光纖激光器、小體積手持焊專用激光器、大能量皮秒激光器、大功率飛秒激光器、266nm深紫外皮秒激光器和持續推出光束模式可調激光器等新品。
同時,為了應對市場風險,銳科激光持續加強研發投入和技術創新力度,加速在高端焊接、鋰電、3C、5G等行業的滲透速度,加強成本管控及降本增效力度,持續推進核心元器件及材料的自制水平,引入第二、第三供應商,降低原材料采購成本,提升公司自動化水平,降低一線員工人員需求,提升生產效率。
華工科技在報告中提到,報告期內公司成功研發了行業內首臺“玻璃倒角激光切割機”,成功應用于3C行業;承接工信部高質量發展專項,為未來三年進行高功率飛秒激光應用探索奠定基礎;布局光伏太陽能行業并成功開發出新一代激光網板切割機;3D激光去除專機實現首臺套訂單。
作為行業內少數能夠提供高效太陽能電池激光加工綜合解決方案的企業,帝爾激光已實現將激光加工技術應用到新型高效太陽能電池及組件技術。今年上半年,公司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增強技術創新能力,加深P型PERC電池工藝的研發,同時積極跟進市場降本增效動向,加強太陽能電池激光LID/R(激光修復)技術、激光轉移印刷技術、無損劃片技術的研發,以及激光在電池片生產環節的其他應用。
最后回到激光行業,今年上半年最大的行業熱點莫過于相干公司的收購爭奪戰。今年1月,Lumentum公司宣布將以57億美元收購Coherent相干公司。但就當公眾認為這樁收購案就此確定之時,MKS Instruments和II-VI加入了收購“戰局”。之后,在經過1個多月的時間里,幾家公司分別修改了與Coherent相干公司簽署的協議。
收購案“劇情”的跌宕起伏,讓行業瞠目結舌,最后II-VI公司成為這場收購爭奪戰的贏家。之后,II-VI發布了公司2021財年三季度報告,顯示該期間其收入7.832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50.75億元),凈收益為8110萬美元(折合人民幣約5.26億元)。另外,II-VI也受到了蘋果公司遞來的橄欖枝。蘋果公司將從其先進制造基金中撥款4.1億美元給II-VI,該資金將有助于創造額外的產能,并加快未來iPhone組件的交付。此前,II-VI公司生產垂直腔表面發射激光器(VCSEL),支持Face ID和LiDAR激光雷達的激光器。
在國內,今年年初激光行業迎來了一輪新的“上市潮”,據不完全統計,截至今年上半年,已經有60余家激光企業成功上市。激光企業的陸續上市,預示著國內激光行業也將迎來更大的機遇。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以制造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將是國家未來五年發展的重點。未來幾年,隨著越來越多的資本涌入激光行業,勢必將推動行業整條向上發展,未來3-5年國內激光產業也將迎來黃金發展期。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