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建造時代,你能想象3米長的景觀墻也可以被3D打印出來么?這已經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變為現實。記者20日了解到,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工程現場,一面“3D打印墻”正式亮相。這是城市副中心工程建設領域首次應用3D打印技術。
隨著裝配自動噴嘴的“3D打印機”不間斷噴注施工建材,4個小時后,一面長3米、高2.5米的墻體逐漸“打印”成型。這是記者在現場看到的畫面。據介紹,本次采用3D打印技術施工的墻體共有兩面,均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C08工程現場,每面墻長3米、高2.5米,未來將作為景觀墻使用。
為何要使用3D打印技術?北京建工六建城市副中心C08項目總工程師王侖介紹,兩面花墻在設計中采用了很多外側懸掛懸空結構,如果采用傳統的人工堆砌,施工周期長,且難以精準還原設計構想。通過3D打印技術,操作簡單、快速成型、精度良好,從根本上解決了傳統施工的痛點。
“3D打印墻”能落地實現,除了定制化的3D打印機器人外,最核心的環節就是從三維模型編程與機器人操作系統之間語言轉換。工程師王志明說,工程師需要首先建立花墻的三維模型,然后將三維模型進行編程,翻譯成機器人可識別的語言,將程序導入機器人系統,并進行空走調試,確認機器人調試操作無誤后,方可以裝入施工建材,進入花墻實體打印階段。
普通打印機打字用的是油墨,3D打印機器人打印墻體,用的是什么?答案是尾礦型建筑材料。據了解,這套材料體系以銅鐵尾礦作為3D打印材料的骨料,與膠凝材料、摻合料按不同的設計需求組成不同配比,同時添加纖維到打印材料中,以符合建筑材料力學性能、耐久性能及環保的要求。
實際上,3D打印技術能制作的墻體可不只有3米長。今年4月30日,荷蘭就出現了一座占地94平方米的房子,其墻體均是通過3D打印技術制作而來。
3D打印技術在施工現場落地,是施工建造從機械化邁向智能化的探索,也是用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從“搬磚砌墻”到“3D打印”,生機勃發的城市副中心建設畫卷正徐徐鋪展。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