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在武漢未來科技城虹拓超快激光聯合實驗室里,激光脈沖示波器上的曲線不停地跳動著。該實驗室主任曹祥東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他們的飛秒激光殺毒裝置剛剛經過武漢大學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驗證,可以瞬間滅殺包括新冠病毒在內的各種病毒和細菌。
飛秒激光殺毒,是虹拓實驗室針對未來可能頻繁出現病毒騷擾人類的情況,開啟的一項“新科技”。曹祥東說,這項技術可以改變傳統化學藥劑殺毒的方式,不僅可以徹底消殺,還能在線工作,醫生病患可以不離開病房。
“飛秒激光是一種脈沖激光,飛秒是千萬億分之一秒,飛秒激光是超快激光中最快的,它的最大特性是‘冷’。”曹祥東說,作為“冷激光”,已把過去激光應用的邊界徹底打破,它既可以干細活,也可以干粗活。比如“角膜手術”“芯片刻蝕”“在線檢測”“鉆井盾構挖掘”等等。
工作人員在顯微鏡下加工元器件。
2008年,飛秒激光研究在發達國家“小荷才露尖尖角”,曹祥東回國,在武漢建立起自己的實驗室。
歷經十余年艱苦攻關,曹祥東團隊終于取得了超高精度色散補償、鎖模芯片、非線性放大、全光纖集成、光纖傳輸五大系統核心技術的重大突破,攻克一系列“卡脖子”技術,實現了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
作為九大“根技術”之一的飛秒激光技術,將在大健康,大基建,新能源,量子信息等科技前沿發揮重大作用。
有專家認為,飛秒激光在這里的萌芽恰似當年光通信在武漢的發端。
1971年,在華人科學家高錕的努力推動下,世界上第一條1公里長的光纖問世。武漢郵科院科技人員趙梓森,為了證明“用小小的玻璃絲通信不是天方夜譚”,實驗數千次,終于用“土法”拉出了我國第一根光纖。
這是1976年,比世界第一根光纖誕生僅差了5年,這在當時被認為是最接近世界前沿的一次突破。這根7米長的玻璃細絲,自此改寫中國通信史,也改變了湖北和武漢的方位。
2001年國家光電子產業基地落戶武漢,武漢·中國光谷由此誕生。
坐擁光通信的技術優勢,武漢在全國率先實施“光纖到戶、三網融合”試點,進而推向全國,讓國人共享遨游網絡的酣暢。
2016年,長飛預制棒、光纖及光纜三大主營業務全面問鼎全球第一。長飛30年生產光纖近7億芯公里,首尾相連,夠從地球到火星最近距離拉6個來回。
近年來,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物聯網應用快速興起,如何解決網絡數據流“井噴式增長”難題,成為全球信息通信領域競爭高地。
中國信科集團作為我國光通信科技的領軍者,持續在“超大容量、超高速率、超長距離”光通信傳輸領域取得重大科技突破。2017年,他們實現了在一根光纖上容納135億人同時通話。今天,他們已經做到了一根光纖可同時容納300億人通話,實現了領跑。
經過多年培植,湖北省有一批由“根技術”長成的“新科技”。擁有中國信科、銳科激光、長江存儲、人福醫藥等頭部科技企業。他們挑起了“光芯屏端網”“生命健康”“生物育種”創新的重任,正在大步走向未來。
“根深才能葉茂”,湖北省科技廳負責人表示,只有加快培育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根技術”和“新科技”,才能加快湖北科技強省建設,為湖北高質量發展持續注入新動能。
什么是根技術?
根技術,是指同時對多個行業產生重大影響的共性技術,特征就是橫跨各行各業。按照根技術與根產業標準來衡量,專家認為物聯網、5G網絡、AI、聚變能源、3D打印、基因編輯、飛秒激光、量子計算、生物工程九個方面,是當下以及未來相當長時間的根產業。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