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由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主辦、深圳大學與深圳產學研合作促進會共同承辦的2021海上絲綢之路國際產學研用合作會議(深圳)在深圳市南山區深圳灣創新廣場舉辦。深圳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李卓文、深圳大學副校長李永華出席開幕式并分別致辭。
歐亞科學院院士、深圳大學黨委書記、校長李清泉任大會主席、深圳技術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阮雙琛,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工業大學教授黃維,中國科學院院士、深圳大學教授范滇元,華為董事、戰略研究院院長徐文偉,深圳市第四屆政協副主席、統戰部原部長廖軍文,深圳市教育局二級巡視員張淶臨等出席開幕式。會議組委會主席、深圳大學特聘教授張晗主持開幕式。會議還采用直播形式與廈門主會場進行聯動。廣東省激光行業協會作為協辦單位對本次會議提供了媒體支持。
△直播廈門主會場開幕式
會議以“共創光電未來,推動產學研用”為主題,以充分發揮教育部國際產學研用合作會議平臺的資源優勢、促進深圳市高校與國內外科研院所、重點企業產學研用深度合為使命,旨在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資源,搭建國際產學研用國際合作平臺,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大會設置了開幕式和激光技術與光纖器件、光電器件與芯片、光醫學與生物光子技術以及低維光電子材料等四個專題分會場,邀請了來自政府、高校、產業等產學研各個領域的國內外專家學者和企業代表通過線上和線下等方式,從產學研用各個層面展開多維度討論,就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開展學術交流和洽談合作。
△深圳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李卓文
李卓文在開幕式上致辭。他表示,深圳作為改革開放前沿城市,地處粵港澳大灣區和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近年來在發揮經濟特區開放引領作用、主動服務“一帶一路”倡議、推進產業合作和教育國際化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而光電工程是深圳大學強勢學科領城之一,在多個專業研究領城取得了重要的研究進展。希望參會的專家學者和企業代表能夠暢所欲言,加強溝通協作,建立共建共享機制,推動合作走深走實,攜手深化絲綢之路國際產學研用合作。深圳市政府也將不斷拓展國際產學研用合作深度廣度,進一步完善“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強化科技平臺建設,提升創新能力水平,為“一帶一路”建設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動力。
△深圳大學副校長李永華
李永華在致辭中指出,深圳大學作為承辦單位參與到這場光學領域的學術盛會,倍感榮幸。此次會議為探討新思想、交流新技術提供了良好平臺,也為整合高校、科研院所與政府企業力量,提高產學研用合作水平提供強勢助力。深圳大學的光學工程學科作為在深圳特區政府重點支持下發展起來的優勢學科,緊緊圍繞國家重大工程需求以及粵港澳大灣區光電產業發展戰略,形成了以范滇元院士等為學科帶頭人,結構合理的高水平師資隊伍。他表示,參會代表就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中存在的共性問題進行深入交流與探討,定會對提升深圳大學光學工程學科的學術水平和創新能力起到促進作用。深圳大學也將發揮光電工程學科優勢,促進光電科技“產、學、研”縱深聯動,增強企業與人才精準匹配,掀起海上絲綢之路各國家光電科技的新浪潮。
開幕式上,深圳大學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院長徐平代表光電工程學科的專家講話。他表示,海上絲綢之路自秦漢開通以來一直是溝通中西方文化的橋梁,適逢“十四五”開局之年,借助“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作為世界公認的戰略性產業之一的光電行業又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深圳大學的光電學科由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及微納光電子學研究院的五百位教研人員組成,在范滇元和于起峰兩位院士的帶領下,立足深圳,依托大灣區,面向國際,以改革創新的精神緊密聯系產業需求,培養了大批的高素質光電創新創業人才。
隨后,在與會領導及嘉賓的共同見證下,深圳產學研合作促進會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白雪與深圳大學微納光電子學研究院副院長雷霆上臺就微納光電子學研究院與產學研促進會戰略合作進行簽約。
同時,活動現場簽約的還有深圳市元宇智科技有限公司成立項目、微納光電子學研究院與產學研促進會戰略合作項目、高靈敏傳感器件及應用系統研發項目、新型光電薄膜材料與太陽電池研發項目、移動通信用LIGHT SENSOR芯片關鍵技術研發項目、易溶解型UHMWPE樹脂低溫紡絲技術開發項目、智能光電納米材料在建筑幕墻的應用研究項目、負碳照明系統應用研究項目、面向地下管網測漏的下一代智能光纖傳感技術與應用示范項目等9個項目舉行簽約儀式,為促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樹立深圳樣本。
在大會報告環節,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北工業大學教授黃維通過線上形式,以“以柔性電子技術引領科技創新‘開道超車’”為主題發表主題演講。華為董事、戰略研究院院長徐文偉圍繞“從補短板到建長板-信息光子產業的機遇”發表主題演講。深圳技術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阮雙琛教授就“紫外百瓦激光及工業應用”進行精彩分享。
當日下午,在大會的四個分會場,來自中國、新加坡、韓國等國內外知名高校、科研機構、醫院及科技企業的產學研各界近50位專家學者,紛紛發表了各自領域的學術觀點或研究成果,圍繞行業現狀、關鍵技術及未來趨勢等方面對激光技術與光纖器、光電器件與芯片、激光醫學與生物光子技術、低維光電子材料四個領域進行了全方位深度剖析。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