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2021年度“墨子量子獎”公布,授予超導器件中量子效應的觀察領域。三位獲獎者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約翰·克拉克(John Clarke)、耶魯大學的米歇爾·德沃雷(Michel H. Devoret),以及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的中村泰信(Yasunobu Nakamura)。這次授獎是“表彰他們作為領軍人物開創了超導量子電路和量子比特中一系列早期關鍵技術”。
(明天將對獲獎者工作進行科普介紹)
獲獎者簡介
約翰·克拉克出生于1942年,1964和1968年于劍橋大學分別取得學士和博士學位,現在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
在超導和超導電子學方面,他做出了重大貢獻,特別是在SQUID(superconducting quantum interference device,即超導量子干涉器件)的開發和應用領域。SQUID是一種超靈敏的磁通量探測器,在核磁共振成像、量子基礎性研究、冷暗物質尋找等前沿科學與技術領域都發揮著關鍵性作用。他的研究團隊還首次觀測到了介觀系統中能級的量子化:他們在實驗上證實了就像原子一樣,單個約瑟夫森結也具有分立的能級。
米歇爾·德沃雷出生于1953年,1975和1982年分別于巴黎高等電信學院和巴黎第十一大學取得學士和博士學位,現在是耶魯大學教授。
他的主要研究領域是實驗固態物理學,特別是腔量子電動力學、量子電子學、量子計算和量子傳感中超導電路的物理等方向。在利用超導電路來實現量子信息處理方面,他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村泰信出生于1968年,1990和2011年于東京大學分別取得學士和博士學位,現在是日本理化學研究所教授。
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超導電路和混合量子系統中的量子電子學,特別關注電子和光學器件中量子態的操控和測量。1999年,他和合作者演示了固態電子器件中量子比特的相干控制。
墨子量子獎介紹
量子力學自從上世紀初建立以來,已成為近代自然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發展的支柱。在過去的近百年間,量子理論已在揭示和應用微觀世界規律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一方面,它使得人類的經典世界觀發生了顛覆性的改變;另一方面,半導體、原子能、核磁共振、激光、超導、巨磁阻等以量子理論為基礎的重大技術的發明及廣泛應用,使得人類在物質科學、信息科學和生命科學等領域獲得了空前的發展,促進了物質文明的空前進步。這也被稱為第一次量子革命。
值得指出的是,第一次量子革命所產生的諸多重大發明主要是建立在對量子規律的被動觀測的基礎上,是對量子規律的宏觀體現的自上而下(top-down)的應用。隨著科學家們對量子物理基本問題(如量子疊加和量子糾纏等)及其與信息論的關聯進行了深入研究,不僅對微觀世界的規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極端條件下的實驗能力不斷提高,使得人類已經能夠直接對單個量子客體(光子、原子、分子、電子等)的狀態進行主動的制備、精確操縱和測量,并能對多個量子客體間的相互作用進行主動調控,從而能夠以一種全新的“自下而上(bottom-up)”的方式來利用量子規律認識和改造世界。這意味著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實踐達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高度。
作為量子調控技術的系統性應用,量子信息科學—包括量子通信、量子計算、量子精密測量等—可以在確保信息安全、提高運算速度、提升測量精度等方面突破經典技術的瓶頸,成為能源、信息、材料和生命等領域重大技術創新的源泉,為保障國家安全和支撐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核心戰略力量。量子調控和量子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標志著第二次量子革命的興起。
為了推動量子信息科技的科學研究特別是第二次量子革命的發展,中國民間企業家們慷慨捐資一億元,成立了“墨子量子科技基金會”。基金會設立“墨子量子獎”,通過廣泛邀請提名和國際專家評審,嚴格遴選和表彰國際上在量子通信、量子模擬、量子計算和量子精密測量等領域做出杰出貢獻的科學家。“墨子量子獎”的每位獲獎者將獲得人民幣125萬元(稅后約15萬美元)的獎金和一塊金牌。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