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產業資訊

    河南首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超短超強激光平臺正式開工

    激光制造網 來源:河南商報2022-03-18 我要評論(0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3月17日,河南科技界又發生一件大事兒——超短超強激光(又稱“中原之光”)平臺正式在河南開工,為科研人員又添加了一柄科研探索的利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3月17日,河南科技界又發生一件大事兒——超短超強激光(又稱“中原之光”)平臺正式在河南開工,為科研人員又添加了一柄科研探索的利器。它的獨特之處還在于:這是河南省謀劃建設的首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原之光”強在哪?有何重要意義?

      “中原之光”建設項目昨日在鄭州開工

      3月17日,超短超強激光實驗裝置項目開工儀式在鄭州市舉行,這是河南省謀劃建設的首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河南省委書記樓陽生出席并講話,省長王凱出席。

      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了解到,超短超強激光平臺是《河南省人民政府與清華大學深化戰略合作協議》的重要內容。

      按照河南省領導和省發改委意見,該項目采取“鄭州大學與清華大學合作模式建設,項目建設和管理由鄭州大學為主負責”。根據最新信息,該項目總估算達到8.77億元,其中不包含土地費、市政配套基礎設施等費用。

      據河南省重點項目建設網3月15日發布的信息,超短超強激光平臺建設項目是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新一代中等規模大科學裝置,也是國際上第一個擁有產業核心功能的超強激光應用研發平臺。

      據報道,“中原之光”具體建設地點為滎陽市廣武鎮。

      為了保證該項目的順利落地,滎陽當地成立了由滎陽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書記、局長任組長的用地保障服務專班,提前介入,對項目選址全鏈條跟蹤服務。

      頻頻被提及,“中原之光”為何如此重要

      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梳理發現,2022年1月6日,在河南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六次會議上,河南省人民政府省長王凱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開工建設“中原之光”等大科學裝置。

      3月10日,河南省人民政府下發《關于明確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2022年重點工作責任單位的通知》提到,開工建設“中原之光”等大科學裝置。

      3月14日,河南省發改委出臺的《河南省擴大有效投資十條措施》中,強調抓好重點領域項目建設,推進超短超強激光平臺等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

      “中原之光”為何頻頻在重要文件中被提及?

      資料顯示,超短超強激光被認為是人類已知的最亮光源,能在實驗室里創造出之前只有在核爆中心、恒星內部、黑洞邊緣才能找到的極端物理條件。超短超強激光的發展不僅推動一系列基礎學科及前沿交叉學科的研究,也將促進相關領域新技術變革及新產業的誕生。

      媒體報道,“中原之光”將開展高功率超短脈沖激光器(包含脈沖延展器、再生放大器、功率放大器與脈沖壓縮器等四大模塊)研究開發,形成制造具有國際頂級性能的高功率超短脈沖激光器能力。

      “團隊圍繞該項目已經進行了一年左右的準備工作。”鄭州大學學科與重點建設處相關負責人曾向媒體表示。

      “可以把‘超短超強激光’看作是一個工具,有了這個工具,既可以探索未知的物理領域,又可以將其應用在醫療、精密加工等領域,取得各領域的全新突破性科研成果。”河南省科學院研究員宋曉輝告訴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

      他舉例,在醫療領域可以利用超短超強激光嘗試“質子刀”新方案,或許可以探索出全新的靶向治療方法。

      大科學裝置——科技強國之重器

      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通常也被稱為“大科學裝置”,是指通過較大規模投入和工程建設來完成,建成后通過長期穩定運行和持續科學技術活動,實現重要科學技術目標的大型設施。

      通過建造大科學裝置,大幅提升人類探索自然奧秘的能力,有力推動基礎前沿研究和綜合交叉探索,可以為我國高新技術研發和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提供重要的平臺和關鍵的手段。也因此,大科學裝置成為搶占未來科技競爭制高點的國之重器。我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的起步較晚,設施的整體水平和取得成果與世界科技第一梯隊國家之間仍存在較大差距。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適度超前布局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提高共享水平和使用效率”,體現了我國科技向原始創新大步邁進,也體現了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需求。

      早期我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主要分布在北京,2010年以來,上海、深圳、合肥作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開始大規模布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其他地區也在積極開展項目預研,紛紛投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的角逐。

      截至2020年4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已布局建設55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其中,上海建成和在建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已達14個,全部位于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內。目前,已建成(含試運行)8個、在建6個,涵蓋光子、物質、生命、能源、海洋等多個前沿科技領域,設施數量、投資金額和建設進度均全國領先。合肥也在其中占據重要位置。合肥市發改委副主任、合肥市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辦公室副主任程宗好介紹,合肥目前規劃布局大科學裝置11個,位居全國前列,建設一批國字號交叉前沿研究平臺,合作共建了26個新型研發機構。

      “十四五”期間“中原之光”還將迎來6個小伙伴

      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梳理發現,近幾年湖北、山東等省也開始在大科學裝置賽道上發力。河南要實現高質量發展,也不能在這一領域落后。

      《河南省“十四五”科技創新和一流創新生態建設規劃》中提出:“十四五”期間我省要創建1個國家實驗室(基地或分支機構),新建5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7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河南省“十四五”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規劃》中也提到:積極爭取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布局,加快推進超短超強激光平臺、量子信息技術基礎支撐平臺、交變高速加載足尺試驗系統、智能醫療共享服務平臺、優勢農業種質資源庫、國家園藝種質資源庫、智慧灌溉技術創新平臺等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力爭國家大科學裝置在我省布局實現零的突破。

      有行業人士認為,“中原之光”作為河南省謀劃建設的首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也可以看作是河南省未來建設國家大科學裝置的首個“后備力量”。

      2021年12月,省委宣傳部舉辦“奮進新征程中原更出彩”主題新聞發布會,會上宣布,河南將推動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開展新一代正負電子對撞機預制研究,推動超短超強激光平臺項目早日開工建設,積極爭取國家大科學裝置在河南省布局建設。

      如今,“中原之光”已經走出了第一步,下一個會是誰?讓我們拭目以待。

    轉載請注明出處。

    激光激光制造激光技術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