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湖北東湖科學城光谷國際綠色激光產業基地正式啟動。武漢東湖高新區現場發布了激光產業發展規劃和“激光產業黃金10條”扶持政策,包括設立100億元激光產業發展基金等,助力武漢重新恢復激光發源地的榮光。
武漢是激光產業發源地
光谷是中國激光產業的發源地。光谷激光行業協會名譽會長、華中科技大學教授朱曉向第一財經介紹,早在1971年,華中工學院老校長朱九思到國家教委開會,聽說了“激光”這個新名詞。為搞懂這個名詞,朱九思決定成立“激光教研組”,并確定研究方向——面向工業應用的激光器研發。這就是武漢激光產業的由來。
上世紀80年代起,武漢相繼誕生了楚天激光、團結激光、華工激光等國內第一批量產激光工業設備企業,激光焊接、激光熱處理等一批研究成果進入了工業應用,并逐步規模產業化。
近年來,光谷激光企業創下了多個“第一”,國內首臺萬瓦連續光纖激光器、國內首臺光纖飛秒激光器、國內首次突破1.5微米光纖放大器技術、國內第一部光纖激光器行業標準、國內首個激光產品類國際標準等。
目前,光谷的激光企業已多達200余家,激光企業密度全國領先;激光企業營收達到200億元,成為中國最大的激光設備制造基地之一。
全國多地大力扶持激光產業
自2006年我國發布《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首次將激光技術列為我國重點發展的前沿技術以來,國內多個地方開始著力發展激光產業。
中國光學學會激光加工專委會委員童吉山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介紹,目前全國共有30多個激光產業園,絕大多數都是地方政府出資打造的。對激光產業的扶持方式也多種多樣,既有對高端人才的扶持,通過動輒上千萬的人才獎勵來扶持高精尖激光項目;也有地方政府重資產投入、代建廠房,企業直接拎包入住的方式;還有的地方政府對龍頭激光企業采取優先提供土地、加大稅收優惠力度、列為地方重大項目等方式,以大帶小發展激光產業。
經過十多年的培育發展,我國現已形成華中、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等四大激光產業帶,激光產業基地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廣東深圳、江蘇蘇州和宿遷、浙江溫州、山東濟南等城市。
2015年至今,中國激光制造產業復合增長率達到20.6%。長江證券預計,到2025年、2030年,全球激光雷達市場規模將分別達到50億美元和110億美元,中國市場規模將分別達到20億美元和50億美元。激光正向激光清洗、增材制造、激光雷達和激光顯示等領域滲透,激光產業迎來新的黃金時代。
面對新的重大發展機遇,在2020~2021年間,國內多地都相繼出臺了激光產業相關政策。這些省級政策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激光產業相關先進技術發展上,也有成都、廣州等地對激光產業發展做出了具體規劃。
反觀武漢,作為激光產業發源地卻一直缺乏系統性的激光產業布局。童吉山直言,雖然在湖北東湖科學城已經初步形成了集聚效應,但總體來看,東湖高新區內激光企業和研發機構空間布局仍較為分散,集中度和顯示度不足。激光協同配套能力不足,未能與區內環境和市場形成強關聯,缺乏公共服務平臺解決行業共性技術。
激光發源地的新目標
為了重新恢復光谷激光發源地的榮光,進一步鞏固和壯大武漢激光產業,持續推進激光技術的創新變革,提升“光芯屏端網”產業能級,武漢東湖高新區在武漢未來科技城規劃約3600畝的湖北東湖科學城·光谷國際綠色激光產業基地。
目前,光谷國際綠色激光產業基地已聚集銳科激光、帝爾激光和華工科技三大上市公司,逸飛激光、睿芯光纖等一批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擁有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國家企業技術分中心、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等多個國家及省市創新平臺。
武漢市委常委、東湖高新區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劉潔在基地啟動儀式現場發布了湖北東湖科學城激光產業發展規劃及政策。
根據規劃,到2025年,光谷激光企業產值達到1000億元,新增上市激光企業不低于5家;到2035年,激光企業產值達到3000億元。推動創新鏈、產業鏈和價值鏈“三鏈融合”,建設全球工業激光器種類最齊全、產業規模最大的激光基地,形成輻射帶動武漢城市圈激光產業集聚發展的產業帶。
為確保目標順利實現,武漢東湖高新區同時發布了“激光產業黃金10條”政策,對從事激光產業尤其是原材料、核心器件、控制系統、激光器、激光成套設備領域進行研發生產的工業企業提供全方位支持。
“這10條政策中,設立100億元激光產業發展基金是含金量最高的一條,基金規模在全國都首屈一指。”童吉山認為,珠三角地區能成長為我國激光產業最大的應用市場,除了制造業發達、激光應用市場潛力巨大外,還與當地資本市場發達、金融資源豐富有關,大族激光等企業正是借助資本的力量迅速做大做強的。
據了解,目前武漢激光產業鏈上的上市公司共有8家,上述百億產業基金將支持光谷激光企業開展并購、增資擴股、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應用示范、創新載體建設等方面的投資。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