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今日要聞

    剛剛,天上這顆星以華中科技大學命名

    激光制造網 來源:長江日報2022-03-21 我要評論(0 )   

    3月21日,即將迎來70周年校慶的華中科技大學收到一份來自太空的禮物,國家天文臺宣布將永久編號52487號小行星命名為“華中科技大星”(52487 =1995XO2)。這顆小行星是1...

    3月21日,即將迎來70周年校慶的華中科技大學收到一份來自太空的禮物,國家天文臺宣布將永久編號52487號小行星命名為“華中科技大星”(52487 = 1995 XO2)。

          

    這顆小行星是1995年12月6日由國家天文臺興隆基地觀測發現的(1995 XO2),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軌道周期3.37年。

    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準,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行星命名公報》通知,這顆永久編號52487號小行星被命名為“華中科技大星”。其編號中的52諧音“吾愛”,而487則與華中科技大學在教育部中的備案編號一致,兩者相互呼應,寄托著愛校之情。

    據了解,小行星是目前各類天體中唯一被國際公認可以由發現者進行命名的天體。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對小行星發現者獲得命名權以及命名小行星有著嚴格的規定和認可、審批程序。早期小行星一般以古代神話故事中女神的名字命名,后來命名逐漸演變成行星發現者對特定人物、地點、景觀、事件的推崇或紀念。由于小行星命名的嚴肅性、唯一性以及永久不可更改性,能獲得小行星命名,已是世界公認的殊榮。
        
    “華中科技大星”是對該校在高等教育、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等方面作出卓越貢獻的肯定。建校70周年來,華中大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疫情防控、脫貧攻堅中彰顯擔當。
        
    近年來,華中科技大學積極推動物理、天文和空間科學等交叉學科發展。1983年10月,學校開始籌建實驗室天體物理教研室(掛靠物理系),1996年組建天體物理團隊,2014年在物理學院成立粒子與天體物理研究所,2019年正式成立天文系,開啟了中國中部地區天文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的先河。
        

    此前,我國大陸地區有15顆以“大學校名”命名的小行星——北京大學星、北師大星、南京大學星、山東大學星、中國科大星、哈工大星、清華大學星、中大星、北航星、浙江大學星、央美星、天津大學星、三峽大學星、南師大星、國科大星。


    華中科技大學憑什么“能上天”?
          
    小行星的命名是一種崇高的國際榮譽,一般只授予對國家經濟、社會、天文等事業作出過重大貢獻的單位或個人。近年來,華中科技大學在高等教育、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等方面為國家作出的卓越貢獻。此次命名,正是對其貢獻的肯定與褒獎。

    • 建設四個國家級科技大平臺

      全國高校唯一

        
    華中科技大學建設有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脈沖強磁場實驗裝置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精密重力測量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數字化設計與制造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等4個國家級科技大平臺,全國高校唯一。

    • 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數G值

      成果寫入中學課本

        
    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引力中心教授羅俊帶領引力中心團隊經過30多年的山洞蟄伏,于2018年成功測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數G值。這實現了對國際頂尖水平的趕超,為物理學界確定高精度的引力常數G的推薦值做出實質性貢獻,也為提升我國在基礎物理學領域的話語權作出了實質性貢獻。為提高G值的測量精度,該團隊在此過程中研發了一批高精端的儀器設備。
        
    2018年,該研究成果在《自然》雜志上刊發。研究成果還入選中國科技部評選的“2018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以及中國科學院等單位評選的2018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相關成果被收錄至高中物理課本。

    研究成果寫入教科書。

    • “天琴計劃”主要參與單位

        
    2014年,中國科學院羅俊院士在華中科技大學的一次國際會議上提出,打造以中國為主導的國際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天琴計劃”,其地心軌道方案在國際上被稱為空間引力波探測的“中國方案”,是中國自主國際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華中科技大學是主要參與單位。

    2021年9月,華中科技大學天琴引力波理論團隊在國際最權威天文刊物之一——《自然》(Nature)雜志子刊《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上刊文,向國際學界發出中國聲音,全方位地介紹中國的“天琴”及其中國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的成就,這也是中國科學家首次在頂尖國際雜志對該計劃做完整系統的介紹。

    首次向國際學界介紹中國“天琴計劃”。

    • 建設我國中部地區第一個天文系

        
    2019年,華中大成立我國中部地區第一個天文系,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星系和活動星系、致密天體、引力波科學和天文技術,天文光學技術等。學校還規劃建設武漢喻家山天文臺,將有力推動光學設計和實驗、光纖技術、自動化控制技術、激光技術、圖像處理技術的發展。

    喻家山天文臺效果圖。

    • 參與拍攝人類第一張黑洞照片

        
    2019年4月10日,事件視界望遠鏡(Event Horizon Telescope,EHT)項目和中國科學院公布了人類獲得的首張黑洞照片。這張照片由全世界200多位學者合作完成的,對距離地球最近的黑洞進行觀測拍照,讓人類世界首次通過真實的影像資料來確定黑洞的存在。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吳慶文教授作為EHT中國團隊成員,與其指導的馮建超博士共同參與其中。

    轉載請注明出處。

    激光應用激光切割焊接清洗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