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風化是改造無大氣天體(如月球、小行星)表面物理、化學,尤其是光學特性的過程,會嚴重影響對表面成分和演化歷史的判斷。
近日,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聯合國內外多家科研單位,在實驗室利用脈沖激光輻照多種類型的隕石和顯微分析,揭示小行星表面太空風化光譜改造效應及其成因的“多樣性”。研究表明,太空風化光譜改造效應不僅只有傳統的“月球模式”一種,而是與天體表面的物質成分(如硅酸鹽晶體中的鐵含量、巖石中硅酸鹽與金屬的相對含量、巖石中的揮發分含量)及太空風化程度緊密相關。
該研究拓寬了人類自美國阿波羅月球探測任務和日本Hayabusa小行星探測任務實施以來,對太空風化效應的固有認識,回答了國際上目前關于碳質小行星龍宮(Ryugu)和貝努(Bennu)太空風化光譜改造效應和表面演化歷史的爭議,并預測了E型、M型、D型、K型等多種類型小行星表面的太空風化效應,有助于后續多個小行星探測任務的設計、小行星光譜類型演化研究和小行星表面光譜特征的解釋。
相關成果作為封面文章,發表在Astronomy & Astrophysics上。研究得到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民用空間先進技術研究項目、中科院青促會基金、中科院前沿科學重點研究項目和廣西科技基地與人才專項等支持。
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051/0004-6361/202142590
激光輻照后隕石的原位微區電子學分析結果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