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產業資訊

    約300平方公里用地!深圳20大先進制造業園區布局規劃出爐

    激光制造網 來源:深圳夢2022-06-09 我要評論(0 )   

    深圳20大先進制造業園區空間布局規劃出爐!總規劃用地面積約300平方公里深圳推動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不遺余力。近日,《深圳市20大先進制造業園區空間布局規劃》出爐,...

    深圳20大先進制造業園區空間布局規劃出爐!

    總規劃用地面積約300平方公里

    深圳推動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不遺余力。近日,《深圳市20大先進制造業園區空間布局規劃》出爐,按照集中連片、產住分離的原則,在寶安、龍崗、龍華、坪山、光明、鹽田、大鵬新區、深汕特別合作區合理劃定先進制造業園區,總規劃用地面積約300平方公里,按照啟動區、拓展區、儲備區有計劃釋放工業用地面積約60平方公里。



    《規劃》提出,深圳以先進制造業為主陣地,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優化產業空間形態,完善產業集群生態,培育產業發展動能,提升產業發展質量,打造一批錯位協同發展、高端要素集聚、核心功能突出的先進制造業園區,為深圳擔當好“雙區”建設歷史使命,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戰略支撐。


    根據《規劃》提出的工作目標

    到2025年,深圳建成辨識度高、集群集聚、承載力強的先進制造業園區體系,制造業壓艙石地位進一步鞏固,產業集聚效應顯著增強,形成橫向協同、縱向貫通的集群生態體系,面向未來的先進制造業成為城市經濟發展的新支柱;


    到2030年,形成集約高效、融合輻射、優勢突出的先進制造業園區格局,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和國內示范效應的先進制造業基地,支撐深圳成為全球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標桿城市。


    深圳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深圳充分考慮全市各區產業基礎、發展規劃、空間承載等情況,在寶安、龍崗、龍華、坪山、光明、鹽田、大鵬新區、深汕特別合作區等8個區域,選取產業基礎比較好、具有空間保障能力的區域打造20大先進制造業園區,其中寶安區(含前海)4個、龍崗區3個、龍華區3個、坪山區3個、光明區4個、鹽田區和大鵬新區合建1個、深汕特別合作區2個。


    記者注意到,20大先進制造業園區突出先進制造業主體地位,因地制宜打造產業集群,強化產業鏈縱深拓展和升級再造。同時,按照“錯位協同發展”的原則,明確各園區產業發展主導方向,鼓勵位于不同區域、發展條件互補的園區開展精準對接與合作,推動形成主導功能清晰、各具特色、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先進制造業空間發展格局。

    《規劃》特別提出,強化供給、分步實施。按照近期、中期、遠期目標在先進制造業園區內合理確定啟動區(2021-2022年)、拓展區(2023-2025年)、儲備區(2026-2030年),加快釋放連片工業用地。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大力推進土地整備和城市更新,積極拓展規劃新增產業空間,加快盤活存量低效產業空間,結合各區產業用地供應時序,引導高端制造項目優先落在能最快提供產業用地的園區,為項目落地實施提供空間保障。

    《規劃》在保障措施方面提出,要加強組織領導、強化空間保障、加快項目落地、加大資金支持、強化考核評估。比如,就強化空間保障而言,到2025年,保持270平方公里工業區塊線范圍基本穩定;到2035年,全市規劃工業用地占建設用地比例不低于20%。同時,深入推進大面積產業用地整備,確保優質先進制造業項目有地可落;創新存量低效工業用地盤活機制,強力推進舊工業區連片升級改造。

    一群一策 經略未來

    深圳特區報評論員

    醞釀已久“20+8”產業政策發布,為深圳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進制造強市建設,持續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注入了澎湃動能。

    從大局和長遠的視野看,面向“十四五”以及更為長遠的周期,戰略性新興產業將成為我國現代經濟體系建設的新支柱,是破解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難題的關鍵產業。基于此,深圳始終把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實體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大力提升現代產業體系競爭力,打造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源,為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提供有力支撐。

    一個政策包引領一個產業集群。此次“20+8”產業政策的發布,不是為了“穩增長”“穩住經濟大盤”的一時之需,而是站在全局、戰略的高度,從深圳發展的內在需求和長遠戰略出發,為深圳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未來產業發展謀劃發展路徑和未來方向,彰顯了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深圳視野”“深圳格局”和“深圳作為”。

    深圳致力于成為推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先行示范者,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未來產業代表著高質量發展的品質和先行示范的成色。以創新驅動的“20+8”產業集群,體現出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教育鏈的交叉融合,彰顯出上游和下游、硬件和軟件、傳統和現代、制造和服務、技術和應用之間的協同發展,將在產業集群中實現市場、信息、知識的資源共享,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未來產業成為深圳構建高質量發展高地的重要戰略支點和品質保障。

    發展形勢越是紛繁復雜,越需要信心和定力。“20+8”產業政策立足深圳實際,緊密圍繞服務制造強國、制造強省建設,發展以先進制造業為主體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對于穩住深圳制造業基本盤,保持制造業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基本穩定,增強實體經濟發展后勁,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意義重大。特別是在“雙統籌、雙勝利”的背景下,“20+8產業政策”的發布將再次提振市場信心,對于激活市場主體活力、穩定預期,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將產生積極作用。

    創新發展,實干爭先。落實“20+8”產業政策要求,將相關產業發展藍圖落實落細,需要從各個層面做好保障措施,建立“六個一”工作體系、完善產業空間保障體系、健全市場主體培育體系、創新財政金融支持體系、強化創新支撐體系、構建市區聯動推進體系……以全方位的政策支持,以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風雨無阻的精神狀態,將美好藍圖一步步變為現實。


    專家解讀


    國家發展改革委區域戰略中心研究室主任劉保奎:

    前瞻布局 系統推進 重點突破


    “在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際環境錯綜復雜的大背景下,深圳出臺《關于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意見》(下稱《意見》)意義重大。”6月6日,國家發改委區域戰略中心研究室主任劉保奎接受深圳特區報駐京記者采訪時表示,《意見》提出培育若干具有世界級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先機,將提升深圳現代產業體系競爭力,支撐深圳成為全球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標桿城市,為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提供有力支撐。

    劉保奎認為,《意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制造強國重要論述,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深圳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提出了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對于有關部門、社會各界準確把握《意見》要求給出了準確權威闡釋。

    劉保奎說,這一《意見》出臺有利于深圳把握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引領全省乃至全國高質量發展。他具體分析指出,深圳擁有雄厚的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基礎,規上工業總產值連續3年位居全國城市首位,4個集群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3個集群入選首批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意見》提出了深圳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重點發展的20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8個未來產業重點發展方向,并提出了具體保障措施,包括“六個一”工作體系、產業空間保障體系、市場主體培育體系、財政金融支持體系、創新支撐體系、市區聯動推進體系等。他表示,《意見》出臺的有關舉措,可以有效化解實體經濟發展困難,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對于增強深圳實體經濟發展后勁,推動穩增長、穩就業、穩市場主體意義重大。

    他認為,《意見》出臺有助于深圳搶占發展先機。“近年來,深圳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進制造強市建設,持續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取得積極成效,形成了不少寶貴經驗。”他說,廣東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聚力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深圳擁有創新生態、創新平臺優勢和產業優勢,《意見》提出培育半導體與集成電路、工業母機、生物醫藥、海洋等若干具有世界級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一群一策”推動產業集群建設,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先機,有助于深圳為全省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作出更大貢獻,為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提供有力支撐。

    “總體上看,《意見》提出的20個重點培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都是深圳具有堅實發展基礎和競爭優勢的領域。”劉保奎說,將使增加值千億級產業集群發展優勢更加凸顯,合成生物、區塊鏈等未來產業逐步發展成為新增長點。他建議,要重點突出發展前沿未來產業,打造若干具備良好前景的未來產業集群,培育本土領軍企業和具有主導地位、國際競爭力的自主知名品牌,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形成競爭新優勢。

    劉保奎認為,《意見》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意見》明確提出了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培育發展未來產業過程中應遵循的4項基本原則,包括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堅持自立自強、創新引領,堅持系統推進、重點突破,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他表示,這充分體現了問題導向、系統思維、分類施策等科學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他特別舉例說,《意見》強調把市場主導放在突出位置,堅持市場主導和政府引導相結合,這有利于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可以有效防止和避免在產業集群培育過程中的市場失靈、政府缺位或越位等,有助于推進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相結合,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綜合優勢,不斷激發產業發展潛力和市場主體活力。

    劉保奎最后建議,深圳應強化原始創新和顛覆性技術創新,加強前沿技術研發,加大“卡脖子”技術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這對于從長遠上破解產業發展中的突出短板,增強我國產業安全和經濟韌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

    “戰新”已興 “未來”已來


    6月6日,深圳出臺《關于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為深圳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積極培育發展未來產業明確目標和方向。


    “‘戰新’已興,‘未來’已來。深圳近年來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進制造強市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取得積極成效。”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解讀《意見》時表示,《意見》的出臺與近期深圳出臺的一系列經濟政策措施將形成強力“組合拳”,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穩住制造業基本盤、確保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提振市場主體信心將發揮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通過對深圳戰新產業和未來產業的長遠謀劃布局,將提升深圳現代產業體系的核心競爭力,體現出深圳作為經濟中心城市在全國經濟穩增長和加快建設制造強國這一大局中的使命和擔當。


    先行示范,明確戰新產業集群、未來產業發展方向


    放眼全球,先進制造業越來越成為國家競爭的焦點。“近年來,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不斷強調再工業化,以科技創新推進智能制造、綠色制造,以此強化實體經濟,把發展先進制造業作為增強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手段。我國也圍繞制造強國作出了系列部署和規劃,如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也特別提出要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郭萬達表示,該《意見》的出臺體現出全球視野、國家戰略、廣東大局,是對國家、省有關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的貫徹落實。同時,深圳作為中國經濟的“壓艙石”,率先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未來產業發展繪制“路線圖”,展現了深圳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擔當和作為。


    “十四五”是深圳實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第一階段發展目標的關鍵時期,也是把握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提升現代產業體系競爭力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今年深圳的政府工作報告將“堅持制造業立市之本,增強現代產業體系競爭力”作為年度重點工作之一,提出要做強戰略性新興產業、扎實推進先進制造業園區建設。


    郭萬達認為,深圳擁有優良的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基礎。深圳規上工業總產值連續三年位居全國城市首位,新一代信息通信等4個集群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新型顯示器件等3個集群入選首批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但是,制造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存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還需進一步優化,發展后勁仍需進一步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還需進一步提升。“在今年疫情不確定性和復雜國際環境導致全球市場動蕩的情況下,穩住制造業基本盤、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被擺到了更加突出的重要地位。”


    郭萬達指出,《意見》的出臺,將和深圳此前出臺的一系列穩增長的政策舉措構成“組合拳”,形成推動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合力。今年以來,深圳接連出臺紓困解難“30條”、培育壯大市場主體“30條”、促消費“30條”、工業經濟“30條”等多項政策措施,力求穩經濟增長,強市場主體信心。“在配合此前政策力求實現穩增長、穩投資、穩就業之外,《意見》的價值更體現在于‘強’——構建政策體系,完善配套支持,形成有利于先進制造業發展的良好產業生態和發展環境,以系統性長遠性的支持政策,提升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最終達成制造強市的目標。只有強,才能實現長期持續的穩。”


    精準謀劃,以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


    “《意見》體現了規劃布局的科學、精準,在20+8個產業集群的選擇上,尊重產業發展規律,突出了創新驅動,協同發展。”郭萬達認為,《意見》凸顯了以創新驅動為重要手段,以實現產業和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為目的。


    “產業集群有水平式、垂直式和網絡化三種形成方式。可以看出,這20+8個產業集群之間也存在著緊密的相互聯系。”郭萬達解釋,如超高清視頻顯示產業集群可能與智能終端產業集群、數字創意產業集群等形成關聯,這從根本上說是市場自發形成的。“但同時集合水平和垂直兩種關聯而形成的網絡化集群質量更高,具有規模化、專業化、一體化的特點,能夠使得上游和下游、硬件和軟件、傳統和現代、制造和服務、技術和應用等等之間形成交叉融合,分工協作,更有利于促進技術的演化迭代。”


    “以創新驅動的20+8個產業集群,體現出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教育鏈的交叉融合。”郭萬達指出,《意見》出臺有利于促進形成政產學研協同的良好創新生態,一個集群的技術創新可能有利于其他集群的協同發展,同時形成創新外溢,以深圳的先進制造業發展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最終通過互補和協同,收獲更大效益和更高質量,在產業集群中實現市場、信息、知識等資源的共享,助推區域整體實現高質量發展。


    著眼長遠,強調“四個集聚”


    “《意見》體現了眼前和長遠的統籌,既有利于當下,更著眼于未來,是從深圳長遠戰略考量而出臺的政策措施。從《意見》中的發展重點、保障措施等方面可以看出對企業集聚、空間集聚、產業鏈集聚和資源集聚‘四個集聚’的強調和保障,這也是《意見》的亮點,體現了政府的決心和力度,保障了政策的落地和落實,有利于穩定預期、增強信心。”


    郭萬達解釋說,在企業集聚方面,《意見》提出的保障措施之一是健全市場主體培育體系。培育壯大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打造一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形成一批專注于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隱形冠軍”企業、創新領軍企業、未來新興企業……“發展壯大戰新產業集群,必然會形成各類不同規模、角色的企業,而這些企業的集聚也意味著企業家、科學家、工程師等人才的集聚。”


    在空間集聚方面,《意見》提出堅持集中連片、集約節約,突出高端先進制造,在寶安、光明、龍華、龍崗、坪山、深汕等區域,規劃建設總面積約300平方公里的20個先進制造業園區,形成“啟動區、拓展區、儲備區”空間梯度體系。“制造業的發展需要連片土地空間,20個制造業園區總面積約300平方公里,占到深圳建成區面積的近30%,此次明確拿出這么多的土地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堅實的空間保障,足以體現《意見》的長遠戰略考量和深圳發展先進制造業的決心和力度。”


    在產業鏈集聚方面,郭萬達認為,《意見》兼顧強鏈補鏈,提升和培育,以網絡與通信產業集群為代表的多個產業集群已有較好發展基礎,今后繼續增強;而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產業集群等則重點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還有一批已經萌芽的未來產業,如細胞與基因、區塊鏈等,則注重培育和提升。


    在資源集聚方面,《意見》明確提出建立“六個一”工作體系,即堅持一個產業集群對應一份龍頭企業和“隱形冠軍”企業清單、一份招商引資清單、一份重點投資項目清單、一套科技創新體系、一個政策工具包、一家戰略咨詢支撐機構,逐步實現“一集群、一基金、一展會、一論壇、一協會、一聯盟、一團隊”,對此,郭萬達表示:“這兩個‘1+6’實際上都是為了集聚資源,精準高效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


    此外,郭萬達認為,《意見》提出構建市區聯動推進體系,為各個戰新產業集群和未來產業設定具體發展目標,明確各區的產業布局,也體現該《意見》充分結合深圳實際,全市一盤棋在統籌規劃布局。


    (內容來源:深圳特區報記者 吳德群  莊宇輝 李萍 關煒瀛)


    承接20個先進制造業園區空間布局規劃的各區相關負責人:
    強化空間保障,加快項目落地

    深圳出臺《關于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意見》,培育發展壯大“20+8”產業集群,因地制宜規劃先進制造業園區,強化產業鏈縱深拓展和升級再造,更好地推動深圳經濟高質量發展。

    近日,承接我市20個先進制造業園區空間布局規劃的各區相關負責人紛紛表示,將加強組織領導、強化空間保障、加快項目落地、加大資金支持,為深圳打造全球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標桿城市提供強力支撐。

    緊盯目標 精準挖掘


    寶安區燕羅街道整街統籌辦副主任蔡業東表示,燕羅先進制造業園區作為全市20個重點發展片區之一,重點布局半導體與集成電路、智能終端、網絡與通信,跨越發展其時已至、其勢已成。我們必須緊抓時代騰飛機遇、開拓進取,緊緊圍繞市委和區委的戰略布局,緊盯打造“面向世界、引領未來、全國示范”的國際智能制造生態城目標定位,奮勇爭先,以敢打必勝的決心和勇氣高質量打造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高地。

    新橋東項目實施主體、深圳市寶實置業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新橋東先進制造業園區重點布局新一代信息技術及智能裝備產業鏈,精準挖掘產業鏈上下游細分領域的企業,打造具有示范意義的標桿園區。新橋東項目規劃研究面積2.3平方公里,是全市首個平方公里級“工改工”項目,項目將打造工業上樓的產品體系,建設符合產業需求的新時代高標準廠房,適合智能制造等各類企業在園區扎根。未來,新橋東將為高端制造項目的落地實施提供強大空間保障。

    積極承接 加速匯聚

    規劃建設的20個先進制造業園區中,龍崗布局了三個先進制造業園區,西部先進制造業園區聚焦網絡與通信、半導體與集成電路、智能終端;中部先進制造業園區聚焦智能終端、現代時尚、超高清視頻顯示;東部先進制造業園區聚焦半導體與集成電路、新能源、生物醫藥、超高清視頻顯示、安全節能環保。

    龍崗區工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作為產業大區,龍崗連續三年位居中國工業百強區之首,規上工業增加值多年穩居全市第一。今年初的龍崗區委七屆二次全會報告提出,要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持續增強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動能。圍繞市“20+8”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布局,龍崗區有序建設龍崗東、中、西三大先進制造業園區,積極承接“20+8”產業集群中的“11+2”產業集群項目。全力推動“IT+BT+低碳”三大主導產業集群化發展,高標準建設龍崗世界級電子信息產業集群承載區,以半導體、工業軟件為重點強化產業鏈供應鏈安全自主可控能力;優化寶龍生物藥創新發展先導區運營機制,加速匯聚一批高成長、高效益、高質量生物醫藥企業;加快建設坪地新能源產業園,推動形成高效節能、綠色環保、資源循環利用的低碳產業集群。

    增強實體 提質增效

    龍華區工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作為深圳的產業大區、制造業強區,“20+8”產業集群政策文件,以先進制造業為主陣地,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為龍華區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戰略支撐。


    據悉,近年來,龍華區堅持制造業立區,把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實體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著力構建一批高端制造業園區,吸引大量高新科技企業進駐,2021年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一舉突破了千億元。

    在深圳市重點打造的20大先進制造業園區中,龍華占據三席。其中,九龍山先進制造業園區將聚焦網絡與通信、工業母機、半導體與集成電路、高端醫療器械等打造產業集群;鷺湖-清湖先進制造業園區重點布局智能終端、網絡與通信、激光與增材制造、安全節能環保、精密儀器設備等;黎光-銀星先進制造業園區則規劃發展智能終端、新能源、高端醫療器械、工業母機、激光與增材制造等產業。

    為穩住制造業基本盤,增強實體經濟發展后勁,做大做強優勢產業,今年以來,龍華區還實施產業能級提升行動,落實全市“20+8”產業發展布局,實施數字經濟“十百千”計劃,發展“總部+高端制造”“龍頭+配套”等新業態新模式,加快構建“3+3+N”產業梯隊,打造數字經濟先行區,力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分別超過30%、42%。

    夯實根基 釋放活力


    在深圳市20個先進制造業園區空間布局規劃中,市委、市政府在坪山區重點布局了坪山金沙-碧湖、高新南和高新北等3大先進制造業園區。“這充分體現了市委、市政府對坪山發展的關心厚愛和殷切期望,也表明坪山在深圳‘20+8’戰略性產業集群和科技創新發展的版圖中,已占據重要地位。”坪山區工信局局長劉耀煌表示,三個園區總規劃面積23.51平方公里,覆蓋了新能源(汽車)、生物產業基地、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綜合保稅區等四大國家級產業片區,集聚了賽諾菲巴斯德、比亞迪、中芯國際、榮耀機器等行業領軍企業,初步形成了以“創新藥、智能車、中國芯”為代表的“9+2”戰略性產業集群。無論從產業基礎還是空間潛力上看,坪山區三大先進制造業園區均具備承接生物醫藥、半導體與集成電路、智能終端等20大產業集群和腦科學與類腦智能、合成生物等8大未來產業集群布局的優勢稟賦。

    劉耀煌說,接下來,坪山將對標最高最好最優,全域全鏈創新,打造有利于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良好生態和發展環境,持續激發釋放產業發展潛力和市場主體活力,夯實“創新坪山、未來之城”的產業根基,為深圳推動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20+8’政策重磅出臺,極大提振了光明區制造業發展的信心”,光明區產業發展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今年以來,光明區提出了“加快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科研經濟先行地、創新人才集聚地”的“三地”路徑,此次頒布的“20+8”政策為光明區加快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建設理清了工作思路,明確了奮斗目標。
    按照部署,光明區承接“8+5”產業集群發展工作并謀劃打造四大先進制造業園區。其中鳳凰先進制造業園區擬布局集群方向為超高清視頻顯示、安全節能環保。馬田先進制造業園區擬布局集群方向為精密儀器設備、智能傳感器、現代時尚。玉塘先進制造業園區擬布局集群方向為高端醫療器械。公明先進制造業園區擬布局集群方向為新材料、生物醫藥。

    接下來,光明區將積極落實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以四大園區帶動全區制造業發展,錨定世界一流科學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奮斗目標,加快建設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

    光明科學城局部效果圖

    謀劃特色 共建共享


    《深圳市20大先進制造業園區空間布局規劃》出爐,鹽田區和大鵬新區將聚焦生物醫藥、高端醫療器械、大健康以及海洋產業,承擔共同打造東部濱海先進制造業園區的重任。對此,大鵬新區科技創新和經濟服務局規劃發展科科長陳曉旭表示,未來新區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依托新區產業基礎,前瞻謀劃特色,細分領域,積極爭取國家級生命健康領域先行先試政策支持,率先構建具有大鵬特色的大健康前沿發展新生態,營造有利于激發創新活力、匯聚資源要素的發展環境,推動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鹽田區大百匯生命健康產業園總經理張彩聯認為,《規劃》發布十分及時,體現了產業錯位協同發展的方針,讓產業空間得到優化配置,目標更明確,對生物醫藥,高端醫療器械,大健康和海洋產業的發展更有信心。鹽田具備良好的資源與產業基礎,如果能充分發揮東部地區的優勢,精準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各方共贏、共建、共享,一定可以做出新的成績。

    深汕特別合作區發展改革和財政局負責人表示,深汕將以《規劃》為指引,積極發揮深圳超大產業集中承載地的作用,打造國際一流的東部產業新城。著力構建“一體兩翼”產業格局,高品質建設西翼深汕智造城,積極打造北部先進制造園、中部生態環境園、南部臨港產業園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聚集區,重點發展智能網聯汽車、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和海洋等產業集群;高水平發展東翼深汕灣機器人集聚區,重點發展機器人、人工智能產業,打造機器人全產業鏈特色集聚區。據悉,在創新財政金融支持體系方面,深汕特別合作區目前已成立深汕智造城平臺公司,通過注入資金、資源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支撐項目滾動開發,支持平臺公司通過基礎設施基金、全產業鏈融資、股權合作(+EPC)資金、金融機構融資等方式多渠道籌集資金、做大做強。

    權威解讀

    市委黨校副校長、研究員謝志巋:建設產業“濕地” 打造“燈塔工廠”


    6月6日,深圳出臺《關于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重要政策文件,培育發展壯大“20+8”產業集群。市委黨校副校長、研究員謝志巋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建立現代經濟體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深圳專門出臺關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的意見,是服務制造強國建設的重大戰略舉措,意義重大。


    謝志巋說,制造業關系國家的經濟命脈,也關系廣東省和深圳市的經濟命脈。深圳是在實體經濟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工業總產值連續三年位居全國城市首位,高新技術產業和實體經濟更是深圳經濟的“壓艙石”。


    謝志巋表示,《意見》進一步強調了制造業在深圳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堅持制造業“立市之本”,把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實體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立足深圳實際,緊密圍繞服務制造強國、制造強省建設,發展以先進制造業為主體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對于穩住深圳制造業基本盤,保持制造業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基本穩定,增強實體經濟發展后勁,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具有基礎性作用。


    同時,明確了深圳制造業發展的目標。《意見》提出要培育一批優質龍頭企業,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打造一批世界級“燈塔工廠”,形成一批引領型新興產業集群,未來產業逐步發展成為新增長點,到202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規模超過1.5萬億元。


    此外,進一步明確了深圳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路徑。《意見》強調要推動有效市場、有為政府緊密結合,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不斷激發產業發展潛力和市場主體活力。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構建各具特色、錯位發展、功能協同、優勢互補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格局。


    謝志巋表示,值得一提的是,《意見》結合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以及深圳實際,科學謀劃了深圳未來制造業發展的戰略重點,包括網絡與通信、半導體、超高清顯示等20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合成生物、區塊鏈等8個未來產業。同時,制定了深圳戰略新興產業發展的保障措施。如建立 “一集群、一規劃、一基金、一展會、一論壇、一協會、一聯盟、一團隊”工作體系,規劃建設總面積超300平方公里的20個先進制造業園區,建設一批定制化廠房,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堅實的空間保障,加強財政金融支持體系和創新支撐體系建設等。


    “《意見》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措施科學、保障有力,符合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和深圳實際,對深圳先行示范區建設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謝志巋認為,深圳在發展戰略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過程中,要特別注意發展的協調性和持續性,處理好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增量企業和存量企業、大企業和小微企業、政府引導和市場調節的關系,營造有利于創新創業和產業成長的環境,把深圳建設成為產業鏈供應鏈成龍配套,各類企業各得其所、相輔相成,產業生態環境優良的產業“濕地”。

    深圳市社科院粵港澳大灣區研究中心主任兼國際化城市研究所所長袁義才: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緊密結合

    “深圳出臺《關于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是在全國‘六穩’‘六保’大背景下的重大動作,不僅對于提振信心、穩住深圳制造業基本盤,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穩經濟增長意義很大,更深層次看,也是在優化產業政策方面先行示范的努力。”深圳市社科院粵港澳大灣區研究中心主任兼國際化城市研究所所長袁義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深圳此舉是銜接落實國家、省關于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中長期規劃的重要舉措,相關政策、做法都有著試驗、創新的意義。


    袁義才認為,深圳有不少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具備一定發展基礎。今年一季度,深圳新能源車產業表現強勁,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產量分別增長195.4%、150.3%,成為深圳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此外,深圳曾誕生了全國第一個大型商用核電站、第一個現代化垃圾焚燒發電廠、第一臺插入式雙模電動車、第一個兆瓦級太陽能并網發電站、第一幢太陽能光伏發電玻璃幕墻、第一臺兆瓦級半直驅風力發電專用開關磁阻發電機,在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深圳自主品牌“華龍一號”三代核電技術和安全性能指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智能光伏逆變器、鋰離子儲能等技術處于全球領跑階段。


    《意見》在明確新能源產業集群發展重點時提到,要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智慧創新的現代能源體系。對此袁義才建議,應努力打造完善的核能、氫能等產業鏈條,積極推進能源產業數字化轉型,加速與互聯網技術融合發展,使之成為深圳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袁義才注意到,《意見》以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為基本原則之一,提出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有效市場、有為政府緊密結合。“面對疫情沖擊、國際形勢動蕩所帶來的挑戰,深圳市政府為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培育發展未來產業,專門出臺文件,采取一系列針對性政策措施,這個積極主動作為,是一次有效市場、有為政府緊密結合的有益探索。”


    “《意見》提出建立‘六個一’工作體系,有目標、有手段、有項目、有機構和人員,注重積極而充分地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以切實高效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這就是有為政府的體現。”袁義才說,推動有效市場、有為政府結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圳在這方面的大膽探索,是為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改革探路,具有先行示范意義。


    專家觀點

    科技部原黨組成員、原秘書長、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張景安:掌握關鍵技術“殺手锏” 培育產業集群“高產田”


    “深圳重磅推出《關于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穩住深圳制造業基本盤,增強實體經濟發展后勁,引領全省乃至全國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科技部原黨組成員、原秘書長、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張景安在接受深圳特區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意見》的貫徹落實,將培育壯大深圳未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主引擎,加快深圳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的步伐。


    打造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源


    張景安分析指出,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多年來,深圳堅持制造業“立市之本”,形成了雄厚的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基礎。2021年,深圳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39.6%。未來深圳引領高質量發展,仍應堅定不移穩制造,加強制造業創新。


    他指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把握重要戰略機遇期,發展以先進制造業為主體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將助力深圳把握創新主動權,培育全球競爭新優勢。


    “未來的競爭和過去不同了,未來的競爭很大程度上是產業集群競爭。” 同時,他認為,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產業集群和產業鏈是未來競爭的重點。單一的產業、單一的企業都很難持續,必須形成一批產業集群,推動協同創新,交叉創新,共創未來。


    “面對挑戰,深圳一直高舉改革開放和創新旗幟,提高核心競爭力,轉變方式,破解各種矛盾,實現了可持續發展,迎來一個又一個輝煌。”他強調,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引領未來發展的根基。應堅定不移培育具有世界級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培育發展未來產業,打造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源。


    張景安建議,一要把核心技術、關鍵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有自己的“殺手锏”。為此,要強化原始創新和顛覆性技術創新,加強前沿技術研發,加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構建自主安全、多元可控的產業鏈、供應鏈。二要有成千上萬的中小企業,圍繞產業鏈進行創新。


    培育具產業生態主導力的優質龍頭企業


    曾兼任國務院設立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主任的張景安,充分肯定《意見》提出的具體保障措施,特別是健全市場主體培育體系的多項舉措。他說,中小企業科技創新好,產業經濟才能好,中國經濟才能好。應健全市場主體培育體系,培育一批具有產業生態主導力的優質龍頭企業。


    “深圳充分發揮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作用,‘6個90%’為外界熟知。”他說,要通過實施培育壯大市場主體“30條”,推進“個轉企”“小升規”“規做精”“優上市”,實施企業上市發展“星耀鵬城”計劃,培育壯大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打造一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大力培育“獨角獸”企業,形成一批專注于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隱形冠軍”企業、創新領軍企業、未來新興企業。


    “當今世界,人工智能創新與發展來勢迅猛。美國硅谷是全球智能軟件的創新中心。而深圳初步成為世界智能硬件創新中心,匯聚了華為、騰訊、云天勵飛、鯤云科技、優必選等一大批人工智能企業,人工智能創新體系已初步建立,正成為全球AI創新發展的第一陣營。”十分看好深圳智能產業的張景安舉例說,《意見》加快發展20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包括智能終端產業集群、智能傳感器產業集群、智能機器人產業集群等;前瞻布局的8大未來產業中,包括處于孕育期的腦科學與類腦智能產業等。隨著具有產業生態主導力的優質龍頭企業不斷涌現,相信深圳能打造成為未來的“硅谷”,引領世界。


    為創新全球化作出深圳貢獻


    “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對創新的要求更高,需要集聚世界一流的科學家、大師。”張景安說,《意見》提出加大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等人才培養引進力度,將為產業集群建設提供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撐。


    “人才是第一資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一直是深圳人才政策的鮮明特色。此次深圳為培育發展未來產業,把創新人才匯聚工程列為五大重點任務之一。”他提醒說,人才需要培養,天才需要發現。希望深圳繼續發揮包容性強的優點,弘揚先進思想、先進文化、科學精神等,對奇才怪才提供個性化、差異化的服務,讓他們能在深圳這片創新沃土自由探索創新。


    “目前科技創新全球化進入困難期。”張景安希望,深圳順應世界潮流,創建開放包容的創新環境和平臺,堅持開放創新,協同創新,共享共贏,真正成為全世界一流人才友好合作的圣地,打造真正的全球宜居宜創宜發展宜生活的樂土,為創新全球化作出深圳貢獻。


    深圳大學中國經濟特區研究中心教授袁易明:支持工業發展至關重要

    6月6日,深圳正式發布《關于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重要政策文件,培育發展壯大“20+8”產業集群。把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實體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積極培育發展未來產業,這在深圳大學中國經濟特區研究中心教授袁易明看來,是穩住工業產業集群在城市GDP占比且有所增長的重要舉措,對城市未來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


    如今,深圳已進入實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第一階段發展目標的關鍵時期,大力推進制造強市建設,持續推進產業轉型升級,這些都離不開工業發展。“工業是深圳經濟重要組成部分,支持工業發展需要調動政府的力量,而該《意見》的出臺正是起到了杠桿作用。其次,工業在全市GDP中的占比并不是最高的,但是最關鍵的。因為在過去幾十年的城市建設中,工業已經具備了濃厚的發展根基,支撐著金融、物流、服務業等現代產業的發展,有著強大的生產能力。工業發展速度下降,就意味著其他產業難有后勁力。因此,面向發展新形勢,支持工業發展至關重要。”袁易明表示。


    《意見》就各產業集群發展的重點領域、技術攻關、產業集聚區、創新應用、目標方向等作出了指引。對此,袁易明認為,培育支持若干產業集群的發展,對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先機來說是個特別的角度。“深圳制造業發展從來都不是‘散點式’加工的模式,任何一個產業的發展都離不開上下游配套設施的供給。從這個角度來說,深圳擁有培育發展壯大產業集群的先天優勢。”袁易明說,“同時,我也注意到,‘20+8‘產業集群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強化原始創新和顛覆性技術創新,但傳統優勢產業在其中并沒有被遺忘。比如服裝、眼鏡等,生產這些不僅增加了某些園區在深圳的知名度,更是增加了深圳在全國的知名度。《意見》的出臺賦予了它們時尚化和品牌化的同時,更促進了這些優勢產業的發展,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發展奠定基礎。”


    當談及《意見》對深圳經濟發展的意義時,袁易明表示,每一個政策的出臺都講究時效性和戰略性。“在時效性上,《意見》能立竿見影地解決企業的痛點和難點。比如,深圳正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新冠肺炎疫情、原材料大幅上漲、供應鏈受挫、人才成本上漲等諸多長痛與短痛。大企業因其雄厚的積淀尚能緩解,但對于‘營養不足’的中小型企業來說,壓力不容小覷,急需資源配置。《意見》的出臺正是政府在關鍵時期起到了關鍵作用,力度很大,形成橫向協同、縱向貫通的集群生態體系,穩住經濟增長,回歸良好增長軌道,從而帶動其他領域發展,展現經濟特區的優勢。而戰略性則體現在,穩住工業發展勢頭。”在袁易明看來,深圳工業在GDP中的占比不能低于35%,因為這關乎到未來城市的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持久力。由于工業外遷、工業用地被其他行業擠占的情況,解決這一問題刻不容緩。


    “培育發展壯大‘20+8’產業集群從戰略上釋放了重要信號,是穩定深圳工業在經濟總量中比重的關鍵舉措,也展現了深圳在國家經濟穩增長中的責任和擔當。”袁易明堅定地說。


    (內容來源:深圳特區報記者 陳震霖 李吉瑩 任琦 楊明銘 方慕冰 肖雄鵬 王奮強 周宏博 張連城 程思瑋 趙新明 胡玥 王森 李萍 焦子宇 楊麗萍 關煒瀛)


    深圳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關于發布《深圳市20大先進制造業園區空間布局規劃》的通知

    各有關單位:

    為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推進制造強市建設的工作部署,以高質量產業空間保障先進制造業發展,依據《深圳市人民政府關于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意見》等文件精神,制定本規劃。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一個尊重、五個統籌”城市發展要求,以先進制造業為主陣地,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優化產業空間形態,完善產業集群生態,培育產業發展動能,提升產業發展質量,打造一批錯位協同發展、高端要素集聚、核心功能突出的先進制造業園區,為深圳擔當好“雙區”建設歷史使命,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戰略支撐。

    (二)工作目標。

    到2025年,建成辨識度高、集群集聚、承載力強的先進制造業園區體系,制造業壓艙石地位進一步鞏固,產業集聚效應顯著增強,形成橫向協同、縱向貫通的集群生態體系,面向未來的先進制造業成為城市經濟發展的新支柱。

    到2030年,形成集約高效、融合輻射、優勢突出的先進制造業園區格局,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和國內示范效應的先進制造業基地,支撐深圳成為全球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標桿城市。

    (三)布局原則。

    1.規劃引領、統籌布局。發揮國土空間規劃的引領作用,統籌考慮自然地理格局、資源承載能力、國土開發適應性等基礎條件,優化空間資源配置,合理布局生產、生活、生態空間,處理好城市生產生活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以產業集聚區為載體,系統謀劃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布局,突出先進制造業主體地位,因地制宜打造產業集群,強化產業鏈縱深拓展和升級再造。按照“錯位協同發展”的原則,明確各園區產業發展主導方向,鼓勵位于不同區域、發展條件互補的園區開展精準對接與合作,推動形成主導功能清晰、各具特色、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先進制造業空間發展格局。

    2.嚴守底線、科學劃定。按照集中連片、產住分離的原則,在寶安、龍崗、龍華、坪山、光明、鹽田、大鵬新區、深汕特別合作區合理劃定先進制造業園區。堅持底線思維,把生態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原則上先進制造業園區應布局在城鎮開發邊界集中建設區內,禁止占用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等各類保護區域。園區規劃建設應滿足“三線一單”環境管控要求,涉及基本生態控制線等城市控制性區域的,應滿足相應管控要求。

    3.功能協同、產城融合。強化園區生產制造主導功能,引導戰略性新興產業制造環節優先向園區集聚,原則上園區內產業用地以普通工業用地為主。堅持以人為本,注重產城融合發展,系統推進先進制造業園區與城市基礎設施、公共設施有機銜接,將先進制造業園區及周邊區域生活、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設施納入產業集聚區統籌布局,保證生產工作和居民生活的有序進行。

    4.強化供給、分步實施。按照近期、中期、遠期目標在先進制造業園區內合理確定啟動區(2021-2022年)、拓展區(2023-2025年)、儲備區(2026-2030年),加快釋放連片工業用地。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大力推進土地整備和城市更新,積極拓展規劃新增產業空間,加快盤活存量低效產業空間,結合各區產業用地供應時序,引導高端制造項目優先落在能最快提供產業用地的園區,為項目落地實施提供空間保障。

    二、園區布局

    充分考慮全市各區產業基礎、發展規劃、空間承載等情況,在寶安、龍崗、龍華、坪山、光明、鹽田、大鵬新區、深汕特別合作區等8個區選取產業基礎比較好、具有空間保障能力的區域打造20大先進制造業園區,其中寶安區(含前海)4個、龍崗區3個、龍華區3個、坪山區3個、光明區4個、鹽田區和大鵬新區合建1個、深汕特別合作區2個;總規劃用地面積約300平方公里,按照啟動區、拓展區、儲備區有計劃釋放工業用地面積約60平方公里。


    所在區

    序號

    先進制造業園區名稱

    重點布局產業集群方向

    寶安區

    1

    燕羅先進制造業園區

    半導體與集成電路、智能終端、網絡與通信

    2

    石巖先進制造業園區

    半導體與集成電路、超高清視頻顯示、網絡與通信


    3

    新橋東先進制造業園區

    工業母機、激光與增材制造、精密儀器設備、智能機器人


    4

    福海-沙井先進制造業園區

    激光與增材制造、智能終端、超高清視頻顯示、網絡與通信


    龍崗區

    5

    西部先進制造業園區

    網絡與通信、半導體與集成電路、

    智能終端

    6

    中部先進制造業園區

    智能終端、現代時尚、超高清視頻顯示


    7

    東部先進制造業園區

    半導體與集成電路、新能源、生物醫藥、超高清視頻顯示、安全節能環保


    龍華區

    8

    九龍山先進制造業園區

    網絡與通信、工業母機、半導體與集成電路、高端醫療器械

    9

    鷺湖-清湖先進制造業園區

    智能終端、網絡與通信、激光與增材制造、安全節能環保、精密儀器設備


    10

    黎光-銀星先進制造業園區

    智能終端、新能源、高端醫療器械、工業母機、激光與增材制造


    坪山區

    11

    金沙-碧湖先進制造業園區

    生物醫藥、高端醫療器械、大健康

    12

    高新南先進制造業園區

    半導體與集成電路、智能終端、新材料


    13

    高新北先進制造業園區

    智能網聯汽車、新材料、激光與增材制造


    光明區

    14

    鳳凰先進制造業園區

    超高清視頻顯示、安全節能環保

    15

    馬田先進制造業園區

    精密儀器設備、智能傳感器、現代時尚


    16

    玉塘先進制造業園區

    高端醫療器械


    17

    公明先進制造業園區

    新材料、生物醫藥


    鹽田區、

    大鵬新區

    18

    東部濱海先進制造業園區

    生物醫藥、高端醫療器械、大健康、海洋產業

    深汕特別合作區

    19

    鵝埠-小漠先進制造業園區

    智能網聯汽車、新能源、安全節能環保、新材料、海洋產業

    20

    鲘門先進制造業園區

    智能機器人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成立市先進制造業園區工作領導小組,由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任組長,常務副市長、分管副市長任副組長,市各相關部門、各區為成員單位。領導小組負責指導先進制造業園區規劃建設,研究重大規劃、重大政策和重要問題。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承擔領導小組日常工作。各相關區成立區先進制造業園區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園區發展規劃編制、區域空間生態環境評價工作、實施和統籌指導園區開發建設、運營等工作。

    (二)強化空間保障。

    到2025年,保持270平方公里工業區塊線范圍基本穩定;到2035年,全市規劃工業用地占建設用地比例不低于20%。依托深圳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在全市層面劃定產業集聚區,統籌配置城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深入推進大面積產業用地整備,確保優質先進制造業項目有地可落。創新存量低效工業用地盤活機制,強力推進舊工業區連片升級改造。健全產業準入機制、發揮產業監管作用,提升產業空間綜合管理效能。

    (三)加快項目落地。

    建立成熟地塊供給機制,對先進制造業園區重點產業項目,在規劃、土地、環保等方面超前服務,開展區域空間生態環境評價工作。優化重大項目立項審批流程,加大對入駐先進制造業園區項目支持力度,建立項目全生命周期考核機制。

    (四)加大資金支持。

    鼓勵市、區兩級設立園區投資發展基金,撬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園區建設。統籌各類基金,重點投資園區制造業企業,支持企業重要項目建設和轉型升級。鼓勵各園區建立“招投聯動”機制,通過債權融資、股權投資等多種形式支持企業。成立園區上市培育服務機構,提供綜合性、一站式、多樣化的上市服務,推動園區制造業企業上市。

    (五)強化考核評估。

    建立健全園區發展考核評估機制,實行長效化、動態化、連續性的考核管理,明確各項重點任務關鍵時間節點,不定期開展督查督辦,強化考核結果應用。

    公開類型:主動公開

    (信息來源:深圳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轉載請注明出處。

    激光應用激光切割焊接清洗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