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迪生發明電燈之后,照明技術歷經白熾燈、熒光燈和LED階段,當前正邁向激光照明時代。為什么激光照明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它的優勢是什么?
激光是受激輻射產生的光,相比于傳統照明光源LED自發輻射產生的光,激光具有方向性好、光束質量高、電光轉換效率高、壽命長等優勢,在某些特殊照明場景有其天然優勢。
照射距離遠
傳統LED最遠能夠實現百米級照明,而激光能達到千米級。激光光源方向性好、光束質量高,能輕松將百瓦級光功率耦合進百微米級直徑的光纖中,方便鏡頭整形設計,從而實現遠距離傳輸,如鐵路、高速公路、海岸線、邊境、油田等場景的遠距離夜視安防照明。
夜視安防照明
結構緊湊 靈活小巧
我們先看看半導體激光器本身具有的某些特點:
體積小且熱源集中。
電光轉換效率比LED光源高,因此相同功率下,LD光源的產熱量小。
通過光纖輸出的圓形激光光斑具有均勻且對稱的的光強分布,光斑小且發散角小,因此光學鏡頭簡單小巧。
激光借助柔性光纖傳輸,可實現復雜形狀的照明,如科技感、未來感十足的汽車裝飾照明;光纖電光分離的傳輸方式更適合安全要求較高的場所,如博物館、加油站等。
以上特點方便了用戶進行緊湊的散熱結構和光學整形設計,最終呈現的照明設備也更靈巧安全。
半導體激光器照明光源家族
壽命長
半導體激光器LD和LED都是半導體器件,實際壽命直接受封裝潔凈度、工作溫度等因素的影響。
相較而言,LD的封裝環境潔凈度更高,且LD由干燥空氣密封,有效隔絕了污染源帶來的負面影響。
另外,LD電光轉換效率高,相同出光功率下,LD產生的熱量更少,其小體積也更利于先進的溫控技術的介入,從而達到更長壽命。
基于激光光源的照明產品彌補了傳統照明的某些不足,拓寬了應用場景,滿足了特殊需求,也越來越深地滲入我們的生活。那么,不同波長的激光照明光源又分別對應哪些應用場景呢?
凱普林激光照明光源部分選型
445nm藍光
基于藍光半導體激光器的藍轉白光源技術可應用于汽車激光大燈,科技感柔性光纖裝飾,電光分離遠距離傳輸照明,激光顯示投影等應用場景。今年冬奧會開幕式深圳分會場在天空投射的“天下一家”四個大字和五環標志采用的就是激光顯示投影技術。
圖源網絡
和其它波長相比,藍光波段在海水中傳輸的衰減最小,因此藍光波段被稱為海水光譜透射窗口,常用于水下通訊、水下探測、水下照明等應用。
水的吸收曲線(圖源網絡)
另外,藍光對高反金屬材料的高吸收率實在過于耀眼,常應用于銅材金屬加工,不過已超出照明范疇,今天就不展開討論了。
525nm綠光
根據國際照明委員會(CIE) 制定的相對光譜光視效率曲線(或稱為相對光譜靈敏度曲線)可知,人眼明視覺和暗視覺的最大光譜光視效率對應波長為綠光波段。簡單理解,就是人眼對綠光最為敏感,也因此常應用于激光眩目、激光驅鳥、城市景觀、舞臺燈光等應用場景。
相對光譜光視效率曲線(圖源網絡)
比如下面某款戴森吸塵器就采用了綠光照明技術,通過綠光照射讓灰塵無處遁形。
圖源網絡
638nm紅光
紅光常應用于指示光、激光顯示、機器視覺、醫療、傳感檢測等應用領域。
RGB白光
基于紅(Red)、綠(Green)、藍(Blue)三基色的激光光源技術,相比于藍光照熒光粉藍轉白的傳統技術,具有色域廣、壽命長、光束質量高等優勢,可應用于激光顯示、激光投影、機器視覺等領域。
808nm、940nm近紅外
808nm和940nm是紅外夜視照明主動補光光源。凱普林獨創的捆綁對接勻化光斑方案有效降低了散斑,確保圖像清晰;功率段全面,從瓦級覆蓋至百瓦級;目前主要用于智慧城市、夜視安防、鐵路軌邊檢測等場景。
1550nm
作為短波紅外中較長的波長,此波段有相當高的大氣透過率,在雨、霧、霾等能見度低的天氣依然表現不凡。短波紅外波長對人眼、熱像儀等都不可見,因此可在保持自身隱蔽的同時進行主動夜間照明補光。相比于熱成像而言,短波紅外成像是利用被測物體光反射成像,因此圖像具有陰影反差,在分辨率和細節上類似于可見光圖像,更容易識別辨認。以短波紅外為基礎的成像技術在工業、醫療、農業、航天、科研等領域均有廣泛應用。
半導體激光器照明光源家族
凱普林在半導體激光照明領域深耕多年,產品光斑均勻性好、可靠性高,波長和功率段覆蓋范圍廣,且能滿足不同用戶定制化需求;緊貼用戶應用場景,結合激光前沿技術,幫助用戶提升產品競爭力。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