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今日要聞

    新思想引領新征程丨“中國光谷”:走科技自立自強之路

    激光制造網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2023-02-01 我要評論(0 )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強盛之基、安全之要”,要“把科技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是全球最大的光纖、光纜研發生產基地,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強盛之基、安全之要”,要“把科技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是全球最大的光纖、光纜研發生產基地,這里有著“中國光谷”的美譽。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三次考察“光谷”,為“光谷”和全國的科技創新擘畫藍圖、指明方向。牢記總書記的囑托,廣大科技工作者以實際行動交出了更加亮麗的創新答卷。

    “嫦娥”奔月、“北斗”指路、“鯤龍”遨游……新時代十年,中國科技創新勇立潮頭,這些令世人矚目的大國重器,背后都離不開光電子的鼎力支持。

    中國光電子,武漢獨樹一幟。這里的“中國光谷”誕生過我國第一根石英光纖、建成了我國第一個光電傳輸系統。

    “光谷”的發展,寄托著習近平總書記深深的期許。十年間,總書記三次考察光谷,在不同發展階段為科技創新指明方向。

    2013年7月,黨的十八大后習近平總書記首次來光谷考察。他指出:“我們這么大的國家,不能做其他國家的技術附庸。一定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

    華工科技黨委書記 董事長 馬新強:總書記的這句話一下子點醒了我們,我們必須從國家的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全力以赴為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接力賽跑。

    科技創新,首先要解決的就是關鍵技術“有沒有”的問題。牢記總書記的囑托,馬新強和團隊立下“軍令狀”,圍繞激光設備研制,先后投入研發經費30億元,打造了首套國產化數控激光切割機、首個半導體激光器芯片……創造了60多項國內第一。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來到光谷,勉勵大家,“科技創新要摒棄幻想,靠自己”“必須在核心技術上不斷實現突破,掌控產業發展主導權”。

    中國信科集團烽火通信光網絡研發負責人 熊偉成:總書記向我們說到,過去在非常艱苦的條件下,我們老一輩的科技工作者勒緊褲腰帶,咬緊牙關,自力更生,創造了兩彈一星。我們在場的所有人聽到總書記這番話,都熱血澎湃。現在我們有了這么好的物質條件,我們更有責任去扛起國家科技創新的重擔。

    圍繞科技創新,50多所高校、百余個科研機構和數以千計的科創企業向 “光谷”云集。在創新驅動發展的道路上,一大批面向全球的“光谷原創”接連涌現。

    2022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來到“光谷”,這一次,他對科技創新賦予了更深遠的意義。總書記指出:“隨著我國發展壯大,突破‘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刻不容緩,把科技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斷提升我國發展獨立性、自主性、安全性。”

    這一次,十年前就和總書記面對面匯報的馬新強,再次向總書記作了匯報。

    華工科技黨委書記 董事長 馬新強:我向總書記匯報,我們的激光產業發展已經邁入全球第一陣營,他很高興。總書記叮囑我們,把科技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們唯有扎扎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去奮斗,扛起這個責任。

    突破“卡脖子”技術、掌握科技命脈。新的一年,朝著更大容量的目標,科研人員正在研制全球領先的超高速光通信系統。

    中國信科集團烽火通信光網絡研發負責人 熊偉成:這一根光纖,它可以支撐(超)過千萬的用戶,同時來進行高清視頻的直播,我們預計在2023年把它全面推向市場。

    向著更廣領域的應用,“光谷人”用自己設計的裝置,將特種光纖推向航天、海洋和醫療領域。

    湖北省特種光纖工程研究中心技術負責人 廉正剛:在新的一年,我們特種光纖實現了一個新的技術突破,它可以解決在衛星領域實心光纖不能長時間使用的問題,也是為國產替代提供了新的技術重大解決方案。

    面向更廣袤的太空,“光谷人”努力讓中國衛星看得更遠、測得更準。

    精密重力測量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負責人 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教授 周澤兵:我們把重力儀器測量精度進一步提高,我們就可以看到更深的一些礦產,觀測大氣的水資源的變化,全球氣候變化,這對我們國家的長治久安,國民經濟發展都非常重要。

    新的征程上,瞄準科技自立自強,科研路上的追光者們正以只爭朝夕的使命感、責任感、緊迫感,用實際行動交出更加亮麗的創新答卷。

    轉載請注明出處。

    央視新聞,光纖工程,光電,激光,激光企業,激光制造,激光器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相關文章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