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技術前沿

    速射激光引雷研究進展

    激光制造網 來源:科普中國2023-03-08 我要評論(0 )   

    近日,《自然光子學》(Nature Photonics)雜志發表一篇題為《激光制導閃電》(Laser-guided lightning)的論文,報道了在瑞士東北部的S?ntis山使用千赫的重復率激光攔...

    近日,《自然光子學》(Nature Photonics)雜志發表一篇題為《激光制導閃電》(Laser-guided lightning)的論文,報道了在瑞士東北部的S?ntis山使用千赫的重復率激光攔截閃電的研究成果。提出激光改變雷電方向(轉移閃電)的可能性。這項歷經20多年的研究表明,激光束可望用作保護基礎設施的“避雷針”。是否有用,尚待時間證明。點擊左下閱讀原文


    位于瑞士東北部S?ntis山上124米高電信塔

    傳統金屬接閃器(避雷針)通常用于消散電荷。但避雷針大小有限,意味著它們保護的區域也有限。

    物理學家一直想知道激光能否對建筑設施增強保護,因為它可以比物理結構射向更高的天空,而且可以指向任何方向。


    由25名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參與了激光避雷針項目,他們在瑞士阿爾卑斯山用一個斥資200萬美元特別制造的高功率激光器做了試驗。研究者將激光器放置在經常被閃電擊中的S? ntis山124米高電信塔旁邊。


    2021年7月24日激光試驗記錄。

    就像金屬線一樣,足夠強的激光束能給閃電創造一個傳導路徑。物理學家認為這是通過改變空氣的性質實現的——光束會聚焦成一條細而強烈的“燈絲”。這會迅速加熱空氣,降低其密度,為閃電創造有利的路徑。就像用激光在空氣中鉆一個洞。


    S? ntis山的試驗不是為了將閃電從塔上引開,而是為了證明激光可以引導閃電繞過建筑物的避雷針。在未來的應用中,類似光束將引導雷電遠離敏感設施,對準遠處的避雷針。

    經過10周觀察,研究團隊發現激光在6小時的雷暴中引導了4次閃電事件。一臺高速攝像機清晰顯示,激光束的攻擊路線是沿著激光束形成的直線而非分支路徑。

    激光在沒有引導閃電攻擊的情況下仍活躍了數小時,表明盡管激光轉移了閃電,但并沒有讓雷云放電,而后者是一個更好的保護策略。

    此前的研究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使用的激光每秒只發射幾次脈沖。近期該團隊使用每秒發射1000次高能脈沖的專業激光器,增加了攔截閃電的機會。這項工作為超短激光在大氣中的新應用鋪平了道路,并代表了在機場、發射臺或大型基礎設施的激光防雷發展中向前邁出的重要一步。


    2021年夏天,團隊利用Yb:YAG激光器以1030 nm的波長和1 kHz的重復率發射皮秒持續時間和500 mJ能量的脈沖,在瑞士東北部的S? ntis山124米高的電信塔(這座塔每年大約被閃電擊中100次)附近進行了一次實驗活動。兩個獨立的高速攝像機記錄了50米以上的向上負閃電先導的引導。在另外三個例子中,通過甚高頻干涉測量證實了激光絲對負閃電先導的引導,并且在引導閃電事件中探測到的X射線爆發的數量大大增加。

    來源:科普中國

    轉載請注明出處。

    速射激光,引雷研究,光電,激光,激光企業,激光雷達,激光制造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相關文章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