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今日要聞

    廈門大學合作在有機光子器件及其集成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來源:長三角G60激光聯盟2023-04-13 我要評論(0 )   

    近日,廈門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學院張丹教授團隊與黑龍江大學化學化工與材料學院許輝教授團隊合作,在有機光子器件及其集成技術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相關成果以“High-Ga...

    近日,廈門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學院張丹教授團隊與黑龍江大學化學化工與材料學院許輝教授團隊合作,在有機光子器件及其集成技術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相關成果以“High-Gain of NdⅢComplex Doped Optical Waveguide Amplifiers at 1.06 and 1.31 μm Wavelengths based on Intramolecular Energy Transfer Mechanism”為題發表于Advanced Materials上,并被選為當期卷首文章(frontispiece)。

    稀土摻雜光波導放大器作為補償各類光損耗的重要光子器件,在集成光子芯片中應用廣泛。這類器件一般采用激光器作為泵浦源,依靠稀土離子的本征吸收與輻射躍遷來實現光放大,然而,激光器泵浦容易造成波導的熱損傷以及稀土離子的上轉換發光,器件的商用化配套成本也高,且在硅光芯片中無法靈活放置,這些問題使得稀土摻雜光波導放大器在平面光子集成中的規模化應用受限。因此,探索新的光放大機制與方法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意義與工程應用價值。

    張丹教授與許輝教授的這項研究工作以噻吩基三氟甲基乙酰丙酮(TTA)為陰離子配體,以含有二苯基膦氧基團的XPO為中性配體,合成了釹配合物Nd(TTA)3(XPO),通過有機配體與中心稀土釹離子的分子內能量傳遞作用,實現了釹離子在兩個近紅外波長1.06 μm 和1.31 μm的高效發光;同時,設計并制備了適合材料的掩埋條形和倏逝波型兩種結構的硅基光波導器件,采用低功率發光二極管(LED)替代傳統的激光器作為泵浦源,在1.06 μm波長處實現了22.5 dB/cm的光增益,這是目前有機光波導放大器在該波長的最高增益報道;同時,器件在1.31 μm波長處獲得了8.4dB/cm的光增益,這也是該類器件在光通信O波段實現高增益光放大的首次突破。

    這項研究將分子內能量傳遞理論與LED泵浦技術相結合,首次實現了器件在一個低功率LED泵浦下的近紅外波段雙波長的高增益。同時,大大降低了光波導放大器的商用化成本,適應密集波分復用技術的發展趨勢,推動了有機光波導放大器在硅光互聯與集成的產業化發展。

    該工作涉及信息光子、化學、物理等多學科交叉領域,電子科學與技術學院(國家示范性微電子學院)2021級碩士生林鑄良與黑龍江大學化學化工與材料學院博士生滿意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張丹教授和黑龍江大學許輝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這項工作得到了電子科學與技術學院張保平教授、于大全教授的悉心指導,由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信息光子技術重點專項(2021YFB280050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61875170,61107023)、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2022J01063)等項目資助,廈門大學為成果的第一完成單位。


    轉載請注明出處。

    激光器激光技術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