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白色方塊、重1公斤多,兩個搭載在不同衛星上,能實現600公里星間數據傳輸,1秒可傳1G數據……眼下,歷時一年研發,國內首套立方星終端星間激光通信器,在威海激光通信先進技術研究院正式“出爐”,將于5月9日交付,隨衛星發射至太空。
星間激光通信技術是當前國際信息領域的前沿科學技術,隨著衛星個頭越造越小,對通信終端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的器件更小、功耗更低、傳輸量更大,如此方能滿足數據傳輸需求。威海此次研發的立方星終端星間激光通信器經過多次測試,各項數據穩定,從相關文獻和國際學術會議來看,目前尚無其他國家達到這一水平。
“兩個巴掌大的激光通信器,要在太空中進行海量圖像信息傳輸,最大的難點在器件可靠性上,要保證所有的精密零件在太空中保持長時間穩定運轉。”威海激光通信先進技術研究院相關負責人介紹,在研發時,他們依托航天標準,對每項器件做了大量篩選,再通過充分的整機試驗、整星試驗逐步提升可靠性,最終,歷時一年完成研發,在國際上搶先一步。
這也是威海激光通信先進技術研究院今年“出爐”的第一對終端產品,還有2對終端產品正在測試,將于9、10月份陸續交付發射。在細分領域,該系列產品都屬于國內首套,其中,“威海壹號”衛星激光通信終端將完成國內首次對地40G高速傳輸在軌試驗,另一套終端設備計劃完成國內首次商業航天衛星搭載遠距離星間激光通信試驗。
落戶兩年來,威海激光通信先進技術研究院依托哈爾濱工業大學,圍繞空間激光通信、海洋艦船激光通信等方面,積極開展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工作,先后打造了15項終端產品,涵蓋星間、星地、地面點對點、岸對船等多個場景。
技術成果產業化之路并非一帆風順,過渡期內,該院遇到了資金、人員、場地等方面的瓶頸。為此,威海積極投入資金支持、提供科研用房、構建研發平臺,全力護航研究院順利度過創業“死亡谷”。
“政府幫扶建設了遠場等效試驗室,不僅滿足了我們星空激光通信載荷試驗的要求,還可為國內其他高端研發團隊提供測試服務,同時幫我們與科技企業搭建了合作橋梁,還聯系了人才公寓,解除了科研人員生活上的后顧之憂。”威海激光通信先進技術研究院執行院長、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于思源坦言,技術成果順利從高校邁向市場,背后少不了政府的推動。
依托完備的科研生態圈,威海激光通信先進技術研究院不斷迎來發展新機遇。“接下來還有10個產品需要交付,我們在民用衛星領域爭取到了更多市場,會帶動相關技術成果向威海匯集,推動威海成為全國激光通信領域產業化發展的先行區域。”于思源說。
來源:Hi威海客戶端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