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針對激光技術醫療應用主題,重點從實際應用和產業鏈的視角出發,梳理我國激光技術在臨床治療、診斷和產業化方面的發展現狀、前 景趨勢和存在問題。
01
—
激光治療技術
強激光治療
強激光治療是利用激光的光熱效應,對生物 組織進行凝固、汽化或切割來達到消除病變的目的。
強激光治療具有出血少、操作定位精確、非接觸、無菌、對周圍組織 損傷小等優點,已經廣泛應用于眼科、皮膚科、泌尿外科、消化科、 口腔科、耳鼻喉科等多種科室。
隨著眼科、精準治療等醫學需求帶動以及手術機器人技術的迅猛發展,醫用超快激光器等新型強激光有望成為較大的產業規模,為某些難治性疾病的治療提供一種新的手段。以超快激光為代表的前沿激光技術(如皮秒激 光、飛秒激光)具有更高選擇性、更精準切割等特點,逐漸在醫療應用和生命科學中顯示出了應用潛力。飛秒激光在透明生物組織中可以無衰減地 傳輸到聚焦點,對周圍組織熱損傷小且切割精度高。 與傳統治療手術和其他激光手術相比,飛秒激光手 術具有更高的準確性、安全性和穩定性,被視為相 對完美的臨床眼科治療方法
2.光動力治療
PDT 是繼手術、化療和放療之后形成的一種治療腫瘤的新型微創療法。在 PDT 過程中,光敏劑 在特定波長激光的激活下出現了一系列光物理化學 反應,產生具有生物毒性的活性氧物質來殺傷靶組織,進而實施靶向治療 。與傳統治療手段相比, PDT 具有選擇性高、微創、可重復使用、無耐藥性、 能最大限度保留組織和器官完整性等優點 。
隨著對 PDT 作用機制研究的不斷深入,目前 PDT 的 適應癥已從起初的腫瘤治療逐漸拓展到腫瘤靶向 PDT、血管靶向 PDT、微生物靶向 PDT 三大治療 領域,在惡性腫瘤及癌前病變、難治性微血管病變 (如老年性眼底黃斑變性、鮮紅斑痣、胃竇血管擴 張等)、難治 / 耐藥性微生物感染等方面具有良好的 應用前景。
3.弱激光治療
LLLT 又稱低強度激光治療或光生物調節治療, 是指激光作用于生物組織時不造成不可逆的損傷, 但刺激機體產生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反應,對組織或 機體起到調節、增強或抑制作用來達到治療疾病的 目的 。
LLLT 的最大特點是患者無創無痛, 其功率密度通常為毫瓦量級。自 20 世紀 70 年代 起,LLLT 臨床應用在東歐、蘇聯和我國較為廣泛。隨著半導體激光器的發展,包括紅光和近紅外光在 內的多種波長激光被用作 LLLT 治療光源,用于內 科、外科、婦科、兒科、眼科、耳科、口腔科等 臨床科室的 300 多種疾病治療,對促進傷口愈合、 疼痛緩解、炎癥消退、組織再生、肌肉疲勞緩解 等具有良好功效。
02
激光監測技術
基于發光二極管(LED)光源的醫學監測技術, 因其能夠監測血糖、血氧等重要生理指標而逐步興 起。相比于 LED 光源,激光光源具有更好的光學 特性,能夠提供全新的無損、精準監測手段:實現 微創或無創監測,兼具高靈敏度、高選擇性和長期 穩定性,顯著提高醫學監測結果的精準性。
隨著醫學治療模式的轉變,“醫院治療 + 家庭健康監護” 模式將是發展潮流,而精準激光監測技術正在成為 醫學監測設備的重要發展方向。在高靈敏激光健康監測方面,基于呼吸氣體、 尿液和血液等的激光監測技術是未來發展重點。
在微型化激光健康監測方面
①發展便攜式激 光監測技術,將激光監測系統進行小型化和集成化 處理,如便攜式血糖血壓檢測儀;
②開發可穿戴激 光監測技術,設計適合人體穿戴的激光監測設備, 如可穿戴智能激光監測手表;
③發展內窺式激光監 測技術,將開展分子、細胞和組織層次檢測的激光 技術與目前成熟的內窺鏡技術相結合,用于體內組 織的實時監測。
在智能化激光健康監測方面
①發展基于大數 據的激光監測功能,人工智能技術將成為自動化處理與分析生物醫學大數據的有力工具;
②針對動態 醫學檢測需求,發展體積小、重量輕、電壓和功耗 低的激光光源,提高診斷激光器的物理指標及設備 續航性來滿足用戶體驗要求;
③未來的激光診療方 法朝著植入式方向發展,探索微納激光等新型激光 器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
03
—
我國激光醫療產業發展態勢
(1)我國激光醫療產業以中小型民營企業為主, 日益成為創新創業較為活躍的市場領域。
(2)我國激光醫療產業正由國內銷售轉向全球 市場,特別是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帶動下,越來 越多的國內激光醫療器械企業取得了美國食品藥品 監督管理局(FDA)、歐洲統一(CE)醫療資質, 出口份額穩步提高。
(3)隨著我國注冊人制度的實行,認證和生產、 研發和制造逐步分離,第三方制造成為發展趨勢, 未來將會在激光醫療產業集中地區形成規?;漠a 業集群。
(4)隨著我國醫療改革推進、居民消費升級、 生活品質提高,國內醫療市場對于高品質的激光醫 療器械的需求更為強烈
04
—
我國激光技術醫療應用面臨的問題
(1)激光醫學尚無二級學科。雖然激光醫學具 有技術性強、綜合性高、覆蓋領域廣、臨床應用普 遍等諸多特點,但由于缺乏明確的學科屬性,使得 我國教育體系中始終未能建立與激光醫療相對應的 二級學科方向,從而導致專業人才缺乏、學科發展 滯后。
(2)產業集中度不高。目前國內約有 200 家激 光醫療器械企業,以中小民營企業為主;除了數家 新三板企業,沒有主板上市公司;多數公司僅經營 1~2 種激光醫療產品,生產集中度低。
(3)產業結構不合理。國產激光醫療產品集中 在價值鏈的中低端,而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 極少,產品因同質化和規模小而導致的薄利現象突 出;眾多企業停留在相互仿制階段,缺乏原始創新 和自主創新的能力與意愿。
(4)“產學研”結合未成規模。激光醫療產業 資源未能與強大智力資源、豐富臨床資源進行充分 結合,“產學研”結合中的企業主體明顯缺失,造 成研究和市場脫節,已有資源優勢難以在產業層面 體現出來。
5)國內激光醫療設備上市周期過長。我國 醫療器械上市周期平均為 3~5 年,而美國、歐盟 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醫療器械上市周期一般僅為 1~2 年。
05
—
對策建議
(一)設置“激光醫學”二級學科
隨著激光醫學 019 中國工程科學 2020 年 第 22 卷 第 3 期 與臨床醫學的逐漸融合,當前的醫學院校人才培養 模式已難以匹配國家對激光醫療高級專業人才的鮮 明需求。建議在臨床醫學一級學科下,設置“激光 醫學”二級學科,構建完整的本科 – 碩士 – 博士培 養體系,這是促進“醫工”交叉融合、保障我國激 光醫學長遠發展的重要措施.
(二)建設激光醫學科技創新平臺
以重點和特色臨床醫院為依托單位,集中高等 院校、科研院所、高新企業的各自優勢,組建國家 級激光醫療臨床轉化工程研究中心。中心將區別于 相關光電類的國家級重點實驗室,而以臨床實際需 求為牽引,聚集國內優勢研究力量,注重與企業進 行密切合作以推動產業化發展,重點攻關激光診斷、 激光治療和激光監測涉及的核心關鍵技術,助力我 國激光診療技術的臨床轉化、示范和推廣。
(三)扶持激光醫療器械相關產業
面向激光醫療產業園區和激光醫療器械第三方制造平 臺,給予土地、資金、稅收、人才等方面的政策支 持并保持連續性;提供與產業發展相配套的財務和 法律公共服務,推行公共資源的共享和高效使用。
本文改寫自顧瑛,邱海霞 ,李步洪 ,馬輝等發表的 《我國激光技術醫療應用和產業發展戰略研究》 一文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