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自述:
1936年夏日,我出生在四川省一個風景秀麗的小城樂山。小城居民多數信奉佛教,然而,堪稱世界第一的樂山大佛,也未能保佑他的信徒們免遭劫難,1939年嚴冬的一天,樂山被日本飛機投下的炸彈夷為平地,那瓦礫遍地,陳尸遍野的悲慘情景,至今仍留我心中,次年,我進了東山小學,學校的老師大多是武漢大學的流亡師生。
記得有一天晚上,師生們圍坐在薄火旁,齊聲唱岳飛的《滿江紅》歡送一位體育老師赴北參加抗日義勇軍,當這位老師在歌聲伴唱下舞起了利劍,那悲壯之景,令全校師生們落了眼淚。
我還記得1943年的一天,馮玉祥將軍來到我們小學宣傳抗日,他高大的身身著一灰布軍裝,腳蹬著一雙草鞋,當他大聲巧呼“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抗擊日寇,還我河山”時,小同學們群情激奮,把節攢下來的零花錢,全部捐獻給了抗日。
抗戰勝利了,小城居民歡呼雀躍,但好景不長,1947年樂山地區大旱,鄉下人聚集到城隍廟前祈求天神保佑,但天還是久久不下雨,饑民們實在活不下去了,沖進了地主的糧倉,但為首的竟慘遭鎮壓。
解放后,我才弄明白了中國為什么受帝國主義列強欺侮,老百姓為什么窮。特別是當我含著熱淚一遍又一遍的讀方志敏同志寫的《可愛的中國》后,燃起了我對帝國主義的仇恨,對祖國母親的熱愛,下定決心要為祖國的強盛和人民的富裕而奮斗。
60年代初期,國際上提出了“具有電子變速箱的金屬切削機床”的新概念,這實際上是機電一體化思想的萌芽。為此,1965年,重慶大學組織了一個很強的研究隊伍,開展了“計量光柵及其在測量與控制中的應用”研究,但因“文化大革命”而被迫中止。
1972年,我約了幾位青年教師,頂住各方壓力,又重新開展了研究。從1977-1976年間,我們出版了兩冊《光柵在測量與控制中的應用譯文集》,研制成功了“液壓驅動動態投影光刻光柵機”,刻劃出一米計量長光柵,研制成功了“長光柵位移數字顯示裝置”,并成功地應用于機床數顯改造上。該成果1976年經鑒定達到國外同類產品的先進水平。
1976年,“四人幫”被粉碎,祖國迎來了科技的春天,我又領導了“髙精度光電圓刻線機”的研究。我在總體設計方案上大膽地提出了采用光導纖維全接收系統,高精度空氣靜壓軸系及無機械傳動的轉速自動調節系統。
同時提出了采用光導纖維全接收提高光柵測角系統精度的理論,在當時國內外幾何計量測試界引起了很大反響。經過八年艱苦努力,高精度光電圓刻線機終于研制成功;刻出的圓光柵梢度達到0.1角秒,居國內外先進水平。
但我由于過度勞累,1984年初心臟病復發住進了醫院,就在我被施行人工心臟瓣膜置換手術的那天,成果通過了鑒定,該成果1987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通過高精度光電刻線機的研究,我體會到創新是科學研究的靈魂。
為什么我們能用低精度的圓光柵作母盤,刻劃出高精度計量圓光柵?這完全是由于創新思維的結果,就是基于光學優生學思想,研制了環形光導纖維束莫爾條紋全接收系統,在總體方案上戰勝了國內外現有技術,方向對了,再加上踏實的工作,就一定會取得成功。
第二,我認為理論上的突破是實踐成功的保證。我針對當時國內外角度計量測試界按分析度盤用常規的幾何方法去分析計量光柵系統精度的局限性,應用近代信息光學理論,提出了光柵測角系統提高測角精度新的理論體系,從原理上證明了全接收是最優的莫爾信號接收方法,實踐證明了理論的正確性。
第三,鍥而不舍,堅持就是勝利。這項科研,在當時特定的歷史環境下,延續了八年,沒有堅強的毅力,鍥而不舍的精神,我想是絕對搞不成功的。
近年來,我一直在思考著我們的科技工作怎樣解決好“面向”和“服務”的問題。小平同志指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我想這對科技工作同樣適用。教育和科技要為我國科技進步,經濟發展,文化繁榮,國防現代化服務,科教興國。在當前改革開放大環境下,外國產品大量涌人,我想只有面向國際大市場,積極參與競爭才是唯一出路。
1997年我國第一次全國農業普査,這是一次國內外都史無前例的,涉及2.3億農戶,8億多農民的農業普査工作,國家統計局決定采用光電錄入,并向國內外招標。重慶大學的光電錄入機在與美國和日本公司的較量中奪魁,爭得農普中光電錄入70%多的份額,就是因為我們多年來面向市場,面向用戶,以產品為中心,開展了創造性的研究,攻克了成套關鍵技術,使產品的識別精度與識別速度遠遠優于國外而價格卻便宜得多。
這一事實也證明了中國人在這一高技術領域仍然是可以有所作為的。我們的這項成果,1991年曾在美國匹茲堡國際發明與新產品博覽會上奪得大獎和計算機類金獎,1995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科學無止境,只要肯攀登。科學技術的進步,給人類社會帶來了繁榮與幸福,然而地震、颶風、洪水、火災等天災,或違章施工、偷工減料等人禍,能使建筑、橋梁、水壩、公路等構筑物毀于一旦,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命財產安全。
這是由于世界上一切構筑物都是按照力學原理設計,沒有生命,沒有智能,是聾子、瞎子、傻子。能不能給這些構筑物嵌人神經,植入肌肉,添上大腦,賦予這些構筑物以健康自診斷,環境自適應,損傷自愈合等某些智能功能與生命特征,從而能預告、減緩或防止因天災或人禍帶給人們的災難,這是科學家和工程師們長期的夢想。由于近代信息、材料與工程科技的進步,我想,這一夢想有可能變成現實。
未來,我國的經濟將以更高速度發展,我們將擁有更加輝煌璀璨的明天,我更加信心百倍,去為我的祖國的強盛和人民的富裕而奮斗。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