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激光雷達的都是傻子。”
數年前,特斯拉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的一句吐槽,讓激光雷達陷入了爭論之中,但事實證明,用激光雷達的車企并不是傻子,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車型選擇搭載激光雷達。
雖然規模上升,但激光雷達企業卻并不好過,破產、合并、難賺錢成了壓在他們頭上的“大山”。不禁令人疑問,曾經的資本寵兒為何會淪落至此?現如今,激光雷達的行業格局又是怎樣的?激光雷達是否擁有未來?
1.當下激光雷達市場的格局是怎樣的?
2.激光雷達廠商的困境
3.激光雷達是否未來可期?
國內外廠商冰火兩重天
當下激光雷達市場的格局,可以用一句話概括:海外企業寒氣彌漫,國內量產如火如荼。
曾經,激光雷達的市場份額被牢牢把握在國外企業的手中,但現如今,國外激光雷達企業多數面臨著破產、合并,整個市場寒氣彌漫。
2022年9月,德國激光雷達公司Ibeo因無法獲得進一步增長融資,已向德國漢堡法院申請破產,而此前它曾為長城、奧迪等品牌供貨;
2022年11月,激光雷達大廠Velodyne與Ouster公司宣布合并,淪為了時代的眼淚。要知道,此前Velodyne是當之無愧的行業巨頭,號稱擁有全球激光雷達市場近70%的份額。
其中Ibeo選擇了技術難度較大的全固態激光雷達,受技術限制,性能上未有顯著提升,導致上車困難。而Velodyne和Ouster的機械式激光雷達價格昂貴,供貨周期長,同樣未能趕上上車熱潮。
另一方面,國內外的車型開發周期存在著根本上的區別,國外市場車型迭代慢,再加上車規認證等因素,導致時間節點一拖再拖,遲遲無法上車。
可以看出,這些國外企業雖然都有各自的困境,但所有的困境最終都指向一個結果,那就是量產上車難。而判斷一家激光雷達企業是否成功的第一個先決條件,恰恰就是量產上車。
眾所周知,激光雷達是一個燒錢的行業,企業缺乏造血能力,靠資本輸血生存是行業常態,而如果產品無法及時上車,就意味著沒有營收。在這種情況下,一旦資本遭遇寒冬,便會瞬間陷入“絕地”,就像一只無形的手,握住了他們那本就脆弱的咽喉。
一時間,合并、退市、破產,成了國外激光雷達企業的常態。而國內的激光雷達企業,卻是另一番景象。造成這一反差的主要因素便是國內車型迭代迅速、自動駕駛需求大。
前面提到了國內外的車型開發周期存在著根本上的區別,國內車企更“卷”,產品迭代迅速,這就意味著有更多的車型需要激光雷達。另一方面,2022年我國新能源車銷量達688.7萬輛,同比增長93.4%。二者促成了激光雷達在2022年的上車熱潮。
2022年被稱為自動駕駛的商業化元年,作為自動駕駛硬件之一的激光雷達,也順理成章地迎來了量產元年,國內激光雷達企業終于吃上了行業的紅利,成為了風口上的“豬”。
2023年2月9日,禾賽科技宣布在美國納斯達克證券市場掛牌上市,國產激光雷達第一股正式誕生。并且在出貨量上,禾賽科技也是絕對的巨頭。有數據顯示,禾賽科技已累計交付超10萬臺激光雷達,市場份額達全球第一;
2023年,激光雷達企業速騰聚創宣布,獲得了一汽豐田、賽力斯等一眾車企的訂單,并且此前還曾獲得了比亞迪和宇通客車的融資;
2022年,圖達通也完成了5萬臺激光雷達下線的里程碑,并且此前獲得了蔚來等企業的投資。
眾多國內激光雷達企業紛紛實現量產,國內外激光雷達企業冰火兩重天的格局也正式形成。雖然看上去國內企業要過得更滋潤一些,但實際上他們也面臨著艱難的行業魔咒。
難逃“難賺錢魔咒”
國內廠商雖然并未感受到國外市場的寒氣,但整體來看,他們也陷入了難賺錢的魔咒中。
以禾賽科技為例,其2023年1季度財報顯示,Q1凈營收達4.3億元,同比增長73%,但經營性虧損卻高達1.28億元,同比增長207.3%,凈虧損達1.19億元,同比增長374.1%。
而對于行業內的其他激光雷達企業來說,也普遍面臨著即使量產上車了,依然盈利困難的現狀。那么國內激光雷達企業為何會陷入難賺錢的行業魔咒中呢?
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激光雷達行業的競爭太過激烈。
要知道,激光雷達企業的原材料采購成本非常高,內部的激光發射系統、激光接收系統、信息處理系統、掃描系統多由高端的元器件組成,成本居高不下。同時,由于智能駕駛對安全性的要求極高,導致激光雷達在上車前必須經歷長時間的測試和認證,對于企業來說,也要支付大量的費用。
曾經,Velodyne的64線激光雷達,售價高達幾十萬,由于產能受限的原因,甚至拿著現金來買貨,也得等待半年以上的時間,而現如今,激光雷達的價格卻一降再降。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兩個:產品平替較多、車企議價權高。
目前,市場上的車型多數都是以L2+級別智能駕駛為主,而在這一智能駕駛區間內,攝像頭、超聲波雷達、毫米波雷達都是激光雷達的競爭對手。
此前,特斯拉創始人埃隆·馬斯克就曾認為“用激光雷達的都是傻子”,這一說法的主要原因便是激光雷達的成本過高。據了解,此前特斯拉采用的便是以攝像頭為主的純視覺路線,硬件成本極低。而就在前不久,特斯拉在HW4.0平臺硬件上加入了4D毫米波雷達,依然可以帶來顯著的成像效果,但是成本卻比激光雷達少了數倍。
這意味著,車企在輔助駕駛硬件上,有著更多的選擇。許多新車型,已經開始將激光雷達改為選配,同時單車上的數量也開始減少,以往“4顆以下,請別說話”的情形正在改變。
另一方面,在2023年初,特斯拉宣布降價后,新能源車市場也開啟了價格戰,車企降本已成要務,在此情景下,車企采購預算大幅收縮,激光雷達企業為了上車,只能在價格上不斷退讓,也導致了產品越來越便宜,自然就陷入了難賺錢的行業魔咒之中。
難賺錢的激光雷達是否未來可期?
首先,在功能表現上,激光雷達擁有更高的分辨率,可以直接輸出物理世界3D點云,可以大幅提升車輛的感知能力,讓整車更多一層安全保障。
另一方面,隨著智能駕駛的發展,使用單一傳感器的方式正在發生改變。目前市面上的車型,大多是采用攝像頭、4D毫米波雷達、激光雷達的多傳感器融合方式,激光雷達則是不可缺席的“成員”。
有機構預測,2025年全球激光雷達市場將達到135.4億。可見,激光雷達存在著巨大的增長空間。
而對于賺錢困難的激光雷達企業來說,迅速降本,等待行業爆發期正式來臨才是要務。那么激光雷達企業該如何降本?
首先便是實現規模化量產。要知道,激光雷達歸根結底,還是屬于制造業,那它就離不開工業生產的規模效應。
通過大規模的量產,平攤掉產品研發、設備、人員成本,還得通過大規模的原材料采購量提升上游采購的議價空間,這幾乎是工業生產的必經之路。
另一方面,便是提高產品集成度。在芯片行業,存在著一條摩爾定律,即集成電路上可以容納的晶體管數目在大約每經過18個月到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也就是說芯片的性能大概兩年翻一倍,價格也將降為之前的一半。
而激光雷達也開始有了芯片化的趨勢。將激光發射器和接收器集成在芯片上,通過產品迭代,使集成度不斷增加,性能也隨之增加,從而大幅降低成本。
上量、提高集成度,從而達到降本的目的,等待行業爆發期來臨時一飛沖天,這已經成了行業內的共識。
由此可見,即使在陷入賺錢魔咒的情況下,激光雷達依然未來可期,但有幾家企業能“茍”到爆發期來臨,依然是個未知數。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