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博
速騰聚創近日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說明書,擬主板掛牌上市。這只獨角獸的掌舵者,是來自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博士邱純鑫。出生于潮汕,他于2014年在導師朱曉蕊教授的支持下,在深圳南山區正式創立速騰聚創,如今已交付超過10萬臺激光雷達。
一路走來,速騰聚創集結了一支龐大的投資人隊伍——9年獲得多達14輪融資,囊括了菜鳥、東方富海、華興新經濟基金、小米、吉利、北汽集團、普禾資本、昆仲資本、復星銳正資本、海通開元、粵民投、尚頎資本、TCL、比亞迪、德賽西威、宇通客車、云鋒基金、廣汽集團……陣容盛大。
從南山區起步,在南山區騰飛,速騰聚創儼然是這片科技高地的一抹縮影。外界可能不知道,這片僅僅187.5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轄區上市公司數量超過了200家,上市公司密度居全國第一。
哈工大師生聯手 締造第一個激光雷達IPO
這是一個同門師生聯手創業的故事。 1983年出生于廣東潮州的邱純鑫,自小學習成績優異,并且熱愛科技。從學生時代開始,他就經常去家附近的廢品回收站,找一些電機、開關等零部件,買回家自己動手研究,成為少年時期的最大樂趣。 2007年7月,邱純鑫從燕山大學自動化專業本科畢業,隨后他來到深圳,進入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校區碩博連讀,攻讀控制科學及工程專業。彼時,邱純鑫師從于朱曉蕊教授,后者也是哈工大培養出的優秀人才,曾獲得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她于2007年回國任教于哈工大。 在哈工大期間,邱純鑫的博士研究課題是“戶外移動機器人環境感知技術”,會涉及到對一些環境三維特征的提取,這也提升了他對激光雷達的興趣與積累。邱純鑫認為,攝像頭在黑暗環境中就如同一個瞎子,算法再好也無法做數據提取,因此他下定決心要自己來研發傳感技術。 于是,邱純鑫決定以課題組為創始團隊,在2014年8月正式成立了速騰聚創,聯合創始人包括了導師朱曉蕊和同門師弟劉樂天,兩人還分別擔任首席科學家和CTO。 對于導師的大力支持,邱純鑫充滿感激,在他看來朱教授曾任大疆科技首席科學家、創始董事,其豐富的產學研經驗,對他有著莫大幫助。后來,小邱純鑫7歲的弟弟邱純潮也加入公司,出任執行總裁一職。 談及創業的動力,邱純鑫曾直言,做生意是自己的本能,“我們也知道難,但潮州人的特點,就是勤勤懇懇,想方設法賺錢。公司成立的第一天,就是要商業化運作,只有努力拼殺、打磨出好產品,才能讓自己的高大上情懷落地。” 2015年,速騰聚創發布了首款靜態三維激光掃描儀,起初是應用于家裝與建筑領域。而隨著在谷歌、特斯拉引領下自動駕駛的興起,邱純鑫意識到了激光雷達在這一領域大有可為。2016年,速騰聚創完成16線和32線機械式激光雷達RS-LiDAR設計;時隔一年,又發布了MEMS固態激光雷達,并在2018年5月聯合阿里菜鳥,推出了基于MEMS的無人物流車。 此后,速騰聚創的激光雷達又多次迭代升級,已累計交付超過10萬臺。截至今年3月底,速騰聚創已取得52款車型的激光雷達量產定點訂單,合作車企包括吉利、廣汽埃安、小鵬、比亞迪等頭部廠商。 一紙招股書,揭開了這門生意的神秘面紗。招股書顯示,2020年和2021年,速騰聚創激光雷達出貨量分別是7200臺和1.63萬臺。而這一數字到了2022年,則激增至5.7萬臺。其中,有36900臺應用于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占到同期出貨量的65%。 與此同時,速騰聚創的營收也水漲船高。2020年至2022年,公司實現收入分別為1.71億元、3.31億元、5.30億元。但同時虧損情況也在加劇,速騰聚創這三年經調整凈虧損分別約為0.60億元、1.08億元、5.63億元。 當然,速騰聚創不只聚焦于汽車業務,在機器人和其他非汽車行業也有所建樹,收獲了菜鳥、新石器等客戶,截止去年年底的累計銷量在全球位居第一位。 對于自己所扎根的行業,邱純鑫曾有過這樣的評價:“我們認同這個方向,而不是跟風占賽道。因此,無論行業是泡沫還是蛋糕,我們都會悶頭去做。”埋頭干了9年之后,邱純鑫與速騰聚創走到了IPO大門。 一個崛起于深圳南山的IPO 身后VC/PE云集
速騰聚創身后,可以看到站著一支龐大的投資軍團。 招股書顯示,速騰聚創自成立至今,已獲得多達14輪融資,投資方囊括了自主品牌車企集團、造車新勢力、頂級豪華超跑品牌、商用車領軍企業,以及供應鏈龍頭、頭部Tier 1和專業投資機構等。 早在2015年,東方富海就完成了對速騰聚創的天使輪投資。回想起剛接觸速騰聚創時,東方富海合伙人周紹軍曾表示,當時很多投資人紛紛表示該項目“看不懂、不愿意投”,甚至在東方富海的投委會上他也備受質疑。但周紹軍在了解速騰聚創產品的底層技術后,認為激光雷達的應用領域會很廣,盡管他也一時沒有想象出具體的應用場景,但還是憑借直覺果斷投資了速騰聚創。 此后,速騰聚創又獲得了多輪融資,但頗為低調并未對外公布。直到2022年6月,速騰聚創宣布新一輪戰略融資完成最新交割,由華興資本旗下華興新經濟基金領投,云鋒基金、景林投資和昆仲資本跟投。同年11月,速騰聚創再度公布新一輪戰略融資的多個產業投資方,包括吉利控股集團&路特斯科技、北汽集團、廣汽集團。 至此,參與速騰聚創新一輪戰略融資的投資方有宇通集團、湖北小米長江產業基金、香港立訊有限公司、吉利控股集團&路特斯科技、北汽集團、廣汽集團、比亞迪集團、德賽西威,以及華興資本、云鋒基金、昆仲資本、景林投資、晨嶺資本、東方富海旗下多支基金、康成亨、中新融創和星韶創投等。 據報道,速騰聚創在完成戰略融資后,估值已達到100億元左右,躋身獨角獸行列。與此同時,速騰聚創也成功入選了“2022Venture50 風云榜”。 回顧速騰聚創崛起的歷程,同樣也離不開逐夢、圓夢之地——深圳南山區。速騰聚創與南山的緣分,還要從西麗大學城說起。邱純鑫的母校哈工大深圳校區,便是坐落于此,而他與創始團隊也是從這里出發,在桑泰大學生創業基地開啟了創業之路。 “我們對南山非常熟悉,這里匯聚了各種頂尖科技人才、擁有良好的營商環境、市場充滿活力,所以我們也就一直‘賴’在南山不走了。”邱純潮在接受《深圳特區報》采訪時曾回憶道。 2016年,剛成立兩年的速騰聚創參加了南山區“創業之星”大賽,這是一項立足南山、面向全國、輻射全球的大型雙創示范性活動。業內曾流傳一個說法:如果能獲得比賽前幾名,要把公司的門擴大一點,因為投資機構會紛紛找上門。而在這屆賽事上,速騰聚創一舉奪得企業成長組一等獎。 大賽結束后,隨之而來的是政府一系列的助企政策:南山區政府直接派駐領導掛點服務企業,為速騰聚創開通了“綠色通道”,現場解決其發展的困難和訴求;南山區科創局引進速騰聚創入駐區屬物業——南山智園,為其解決了辦公場地的難題。 在邱純潮看來,南山區是一片非常適合科創企業發展的“寶地”,這里有世界頂級的高端制造產業鏈,最及時的產業政策,最全面的產業人才;此外,南山區一直高度重視知識產權工作,實行極為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政策。“南山的產業資源和營商環境,是我們敢于創新的底氣,只要是有價值的技術,這座城市都能幫你把想法產品化。” 從南山區起步,在南山區騰飛,速騰聚創與這片創業沃土結下了不解之緣。可以預見的是,隨著速騰聚創奔向上市,南山又將迎來一個超級IPO。 上市公司密度全國第一 為何是南山?
某種程度上,深圳南山區的歷史,就是一部中國高科技奮斗史。 三十多年前,這里還只是一個南海邊陲小漁村,連一條像樣的大路都沒有。直至改革開放后,蛇口工業區橫空出世,“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的加工制造開始興起,這是南山區產業崛起的起點。 后來,經歷了一次次擺脫成長瓶頸,南山開始了從低端制造業到高科技創新艱苦轉型,昔日一個人口不足2萬、GDP僅78億元的農業小鎮,到今天成長為一個擁有4300多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的“中國硅谷”。 而提起南山區,就不得不提及“最牛街道”——粵海街道。位于南山區中部的粵海街道,因地處粵海之濱的粵海門村而得名,總面積僅有20.99平方公里。但就是這個“彈丸之地”,卻坐擁百余家上市公司,撐起了南山區GDP的半壁江山,騰訊、大族激光、邁瑞醫療、大疆創新等行業龍頭皆從這里走出。 粵海街道只是南山區的一抹縮影。數據顯示,南山區連續9年穩居“廣東經濟第一區”,綜合實力連續5年穩居全國百強區榜首。2022年,南山經濟領域迎來一個里程碑——9月底,轄區內上市公司數量達到了200家,上市公司密度居全國第一。 而縱觀南山區的上市企業,產業集聚、創新驅動也是一大特征:當中有以中興通訊為龍頭的電子信息技術與通信產業集群;以騰訊為龍頭的互聯網產業集群;以邁瑞醫療為龍頭的醫療器械產業集群;以瑞聲科技為龍頭的先進制造產業集群;還有服務金融企業的金融科技生態圈等等。縱覽南山200個IPO中,民營企業占比高達83%,科技創新型企業超過了70%。 歷史經驗表明,高科技浪潮離不開創投力量的支持。創投興則產業興,南山區是全國乃至全球VC都無法忽視的地方。 截至2022年底,已有近3000家已備案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落戶南山,占比達深圳市的75%以上。從蛇口到深圳灣創業廣場,從科興科學園到高新園,南山區風投機構的身影相當密集——基石資本、東方富海、創東方投資、中鋁創新開發、招銀國際資本、招商創投、青松基金、高特佳、旦恩資本、德迅投資、澳銀資本、日初資本等等。 2022年12月,在第二十二屆中國股權投資年度論壇現場,深圳南山區發布《南山區促進風投創投產業發展專項扶持措施》,為VC/PE機構送上了一份“大禮包”——南山區重點謀劃打造西麗湖國際科教城風投創投集聚區,對該區域的風投創投機構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其中,為吸引創投機構在西麗湖國際科教城落戶,最高獎勵1億元。 南山快速崛起的背后,得益于區內建立了一套“孵化—成長—資金—服務”全鏈條全周期服務機制。一方面,這里公開公平的市場化、法制化環境令不少創業者感觸良多。另一方面,政府不過多打擾企業日常經營,而是將更多精力放在培育創新土壤上。 正因如此,南山區得以形成發達的產業鏈配套能力。“大疆公司競標一個組件、一個模塊、一個零部件,甚至是一個螺絲釘,每一次都會有5個、10個或是更多制造公司參與,結果是質量會更優,價格會更低。”大疆創新創始人汪滔曾對外表示。 當然,還有人才。“南山的崛起,本質上也是無數個體奮斗的結果。”一位從南山白手起家的創始人曾如是說。2017年全國首個以人才為主題的公園——深圳人才公園在南山開園,對于人才的渴求溢于言表。 還有號稱“第一加班園區”的科興科學園,同樣位于大名鼎鼎的深圳南山科技園核心區,這里有1000多家簽約企業,其中上市公司50余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50家,吸引了7萬余名高科技人才。 而源源不斷的人才涌入,造就了這一座依然年輕的城市。過去四十年,無數背井離鄉的人在這座城市完成人生的逆襲。正如南山“創業之星”大賽主題曲那一句:“我是一顆倔強的小星星,永不滅綻放在自己的天際,不著急,前行從未想過要放棄,不拘泥,用心創造奇跡。” 這里,還有更多的科技造富故事等待上演。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