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是我國實體經濟的基礎,也是科技創新的主戰場。其中,激光加工設備行業作為高端技術制造業,適配制造業對自動化、智能化生產模式日益增長的需求,其發展備受矚目。
此前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大力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更多支柱產業。近年來,我國激光行業的國產化替代進程不斷加快,且替代質量顯著提升。高功率激光裝備、光源(光纖激光器、超快激光器等)、光學器件和控制系統(芯片、控制軟件和配件)、晶體材料等,國產占有率都在穩步提升,帶動高新技術企業發展成長為支柱產業。
創鑫激光董事長兼總經理蔣峰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受宏觀經濟發展、產業升級、國家政策支持等因素影響,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激光市場。
中國光學學會激光加工專業委員會主任張慶茂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巨大的國內市場需求給予了激光產業足夠的發展空間。我國經濟體量大、適用場景多,激光在應用領域的創新正領跑世界。未來,激光產業的發展趨勢將是“極端智造”,即加工尺度越來越大或越來越小,但二者一定是以高質量、高效率、高精度為先。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兆華認為,激光未來的發展一定是和裝備、智能制造相結合,中國的激光市場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不過,目前我國激光產業的發展仍面臨一些‘卡脖子’難題。”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教授周明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說。
首先,盡管核心的激光零部件逐步國產化,但距離完全替代還需一段時間,部分高端技術仍掌握在歐美國家手中。其次,眾多企業的硬件解決方案具備較高的同質性,以低利潤拼殺市場,很大程度上扼殺了創新能力。由于企業運營成本的增加、競爭加劇,使激光行業在整體銷量上升的同時利潤下降。此外,企業自身發展高端研發動力不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大多數企業無法承受高端研發所需的人力、物力上的高額成本,因而停留在常規產品的“內卷”中;另一方面,由于投入與產出短時間內不成正比,技術攻關、產品驗證需要更長時間,企業無法快速獲得收益。
蔣峰表示,一方面,傳統激光加工方式將繼續保持穩定的市場需求,但也面臨著技術瓶頸和市場飽和的挑戰。另一方面,新興激光加工方式將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但也需要突破技術難題和降低成本的難關。因此,激光加工設備企業應根據自身優勢和市場需求,進行合理的產品布局和創新,提升產品競爭力和附加值。
“要突破激光產業發展的瓶頸,從政策層面來看,政府還需要在產業培育、公共平臺建設、人才培育集聚、產業鏈水平、融資擔保等方面出臺有針對性的扶持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企業投資風險與經營成本,提高企業競爭力,為企業發展創造更加優越的政策環境。”蔣峰說。
在產業培育方面,重點扶持符合國家激光產業政策的激光企業;對新引進的投資規模大、技術水平高、具有行業引領作用的激光產業項目給予補貼。在公共平臺建設方面,對新認定的國家級、省級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等高能級創新平臺,分別給予獎勵。在人才培育集聚方面,對國家級、省級人才工程領軍人才,根據科研和團隊建設需要,給予經費支持;對關鍵技術達到世界一流、國內頂尖水平的創業創新領軍人才(團隊)項目,給予項目獎勵。在提升產業鏈水平方面,對項目建設改造過程中生產、檢測、研發設備和配套軟硬件系統的購置費用及知識產權、科技成果的購置費用給予支持。在融資擔保方面,可出臺相關惠企金融業務,針對激光企業推出特色信貸產品,幫助企業破解融資貸款難題。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