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受疫情影響,激光行業仍保持6%的增長速度,過去一直都是以雙位數增長,遠遠高于其他行業。”7月29日,中國光學學會激光加工委員會主任張慶茂在“2023激光先進制造高峰論壇”上說,激光是萬能加工工具,我國經濟體量大、適用場景多,激光在應用領域的創新正領跑世界。
由清華大學機械系與深圳創鑫激光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激光先進制造聯合研究中心揭牌儀式暨高峰論壇”在清華大學李兆基科技大樓召開。此次,雙方合作將強化激光應用技術攻關,賦能我國制造業智能化發展。
“盡管激光技術來自于國外,但經過10多年的研究和實踐,我國激光技術獲得快速發展。從激光雕刻打標、切割、焊接、3D打印、金屬表面強化,到延展出來的新能源汽車、航天航空、造船、高鐵核心連接體、口腔醫學、工藝開發等領域,我國企業都開始涉獵。”深圳創鑫激光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蔣峰說。創鑫激光公司是國內首批成立的光纖激光器制造商之一,是全球3家實現激光上游元器件、激光核心材料、芯片全整合的企業之一。
激光是21世紀與原子能、半導體、計算機并稱的新四大發明。制造業采用激光技術,有易于操作、非接觸、高柔性、高效率和節能環保等突出優點,是切割、焊接、表面處理、高性能復雜構件制造和精密制造的主流手段,是世界各國爭先發展的一個關鍵的核心技術,對工業智能化進程產生深遠影響。
發展激光制造是我國《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和《中國制造 2025》的重要任務之一,是我國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的重要內容。
據介紹,我國激光產業已形成完整產業鏈。上游主要包括光源材料、光學元器件及其他組成激光器的材料;中游主要為各種激光器、機械系統、數控系統,比如電源、散熱器、傳感器、分析儀等;下游則是成套的激光加工設備,如激光切割機和焊接設備、激光打標機等。
激光產業鏈的終端應用領域涉交通、醫療、電池、家電、商業用途等國民經濟各個方面,以高端制造領域為例,比如光伏的晶圓制造、鋰電池的極耳焊接、全飛秒近視手術、骨科牙科的3D打印等。
目前,我國激光設備已獲得全球市場認可。近年來,激光設備出口額開始超過進口額,已有一些大型切割機、雕刻機和精密打標設備等陸續登陸歐洲、美國市場。
而在光纖激光器領域,國內企業已處于全球領先水平。創鑫激光公司是光纖激光器的頭部企業,已實現激光上游元器件、激光核心材料、芯片全整合,產品出口俄羅斯等歐洲國家,目前是全球工業光纖激光應用最高功率記錄的保持者。
“激光行業是一個朝陽產業,2020年全球光子市場規模是3000億美元,中國市場規模是455億美元,在世界處于第三位。第一位是日本,第二位是美國,我國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兆華說,激光未來的發展一定是和裝備、智能制造結合起來的。
業內專家稱,未來激光技術在制造業智能化領域應用更加廣泛,還可應用到機器人制造、微納制造、生物醫學器械、激光清洗等方面,激光還有多場復合再制造技術,與風、光、電池、化學等技術結合起來,比如用低等材料輔以激光表面強化技術,可以替代國家稀有貴有材料去做裝備,再比如激光已用于清洗文物、高鐵動車等,替代傳統的高污染、有損傷的清洗方法,尤其是應用到遠程對放射性材料表面進行清洗、去除表面強放射性物質。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