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從黃土高坡上走出來的苦孩子”,劉興勝并不介意袒露自己的過去,或許這也是他一直都對未曾見過的世界有所向往的原因。但當見過了“外面的世界”,他卻選擇放棄國外的高薪職位,回國創業做出百億市值上市公司——炬光科技,在被西方長期壟斷的市場里,給激光器裝上了“中國心”。
黃土高坡走出的“苦孩子”
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用在劉興勝身上最合適不過。
1973年,劉興勝出生在陜北綏德縣的一個小村落里,如果單就出身和環境來看,保送大學、北大碩士、留學博士直至成為百億上市公司掌舵人等等這些未來發生在他身上的經歷都會讓人難以置信。
但或許正是這樣艱苦的環境,才造就了劉興勝堅毅的品格,他的朋友曾這樣評價他:是陜北農村的陽光、水、雜糧、農活、窮困的村子以及沒有電、沒有柏油路的環境,給了他強壯的身體,樸實的精神和不屈不撓的意志,所以他一直在不斷努力向上。
1995年,劉興勝被保送至陜西師范大學物理系;三年后的1998年,他又取得北京大學碩士學位,并有了出國留學深造的機會。能夠出去“見見世面”,是這位“山里娃”一直以來的愿望;又一個三年,劉興勝取得弗吉尼亞理工大學材料學專業博士學位,成為該專業歷史上“畢業最快”的博士,同時成為該校首個獲得以校長命名的“研究卓越獎”的華人博士學生。
畢業后,劉興勝留在美國企業工作,先后在康寧、相干和恩耐等多家國際知名企業任職。期間劉興勝取得不少科研成果,他研制出當時世界最高紀錄的開放式多模半導體激光器,在國際上首次開發出芯片倒裝技術,彼時的他已經擁有6項美國專利和國際專利。
實驗室當家 5年突破9大核心技術
在選擇回國前,大部分人眼中的劉興勝已經相當成功,因此回國的決定在當時令許多身邊人不解。
2007年,劉興勝舉家回到西安。至于其中緣由,他后來解釋:當時因為業務原因,經常往返于中美兩國。那時他發現,高功率半導體激光器在中國有很大的市場需求。“如果能夠實現國產,國外產品價格勢必大幅度降低,中國人為什么要花這號錢?”帶著這樣的想法,劉興勝在西安創辦了炬光科技。
激光器是先進制造領域不可或缺的設備,尤其是高功率激光器過去一直被少數幾個國家壟斷。其中最核心的,就是“疊陣”技術。疊陣,相當于激光器的“心臟”,直接決定著激光器的功率,劉興勝所要做的就是給激光器裝上“中國心”。
▲ 炬光科技半導體集成電路晶圓退火應用 ?炬光科技官網
炬光科技成立的前5年,公司并未有實質性的經營動作,而是一心全在科研上。劉興勝自己打趣道,當時與其說是企業不如說是科研所。那段時光,他與公司的許多工程師把實驗室當成家,累了困了就躺在地板上休息一會,睡醒爬起來繼續干。
靠著這股拼命的精神,劉興勝和他的團隊攻克多個難題,例如高功率半導體激光器領域的熱管理、光譜控制、性能穩定性控制等9大核心技術,他們生產的12大系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激光器產品,打破了激光器依賴進口的局面。
如今的炬光科技,已經橫跨光子產業鏈上游和中游的多個領域,也開始從提供原材料、元器件到輸出完整解決方案的發展,在汽車應用、泛半導體制程和醫療健康領域開始布局,公司擁有的境內外專利超過420項。
憑借著過硬的技術壁壘造就的產品力,眾多“大廠”成為了他們的客戶,一些實驗場所使用的大功率激光器同樣來自炬光科技。隨著炬光在光子領域的布局不斷加速,未來炬光會在更多領域和更多知名企業展開合作。
自嘲“腦子里總是少一根資金的弦”
回顧自己的創業歷程,劉興勝坦言,“從做科研到做企業轉變的過程中,自己也踩了不少坑。”
他一直記得,曾經有個芬蘭潛在客戶找到公司合作,提供了產品技術指標,要求提供樣品,并聲稱自己的需求量很大。為了接下這個“大項目”,劉興勝團隊投入全部精力,3個月即做出樣品,但最終對方卻“放了鴿子”,連樣品都沒有接收。這種因為缺乏經營管理經驗帶來的損失,對于劉興勝來說無疑是慘痛教訓。
當炬光科技進入快速發展期,訂單開始迅速增多,但和很多科創企業一樣,資金問題也同樣“找上”了他們,最難時企業賬戶現金不足10萬元,企業生產差點停轉。為了解決危機,劉興勝只能四處求助,找遍主要社會關系,所幸最后挺了過來。
經過前期的“摸爬滾打”后,劉興勝自己總結出了經驗,那便是要重視市場研判與客戶需求。用他自己的原話來說就是,“科研人員搞企業腦子里總是少一根資金的弦,必須轉變理念才能更好地發展。”
劉興勝身上另一個為人津津樂道的點是,其創立的炬光科技在陜西首次做到“全員持股”。2022年4月炬光科技發布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草案),其中激勵人數高達591人,占公司員工總數733人的80.63%。如果剔除100多名海外員工,已經接近于“境內全員持股”。
這顯示出劉興勝在管理層面“共同奮斗共同富裕”的價值觀。
如今的炬光科技,已發展成為全球高功率半導體激光器及應用領域有影響力的公司和品牌,在西安、東莞、海寧,以及德國多特蒙德等地,建立了生產基地并均配備核心技術團隊,同時被媒體評價為2023年十大半導體制造解決方案提供商之一,總市值規模一度超過百億。
今天,硬科技之城已經成為了陜西的濃厚底色,一大批面向前沿技術和未來發展方向的硬科技企業在陜西生根成長,在取得資本市場認可的同時,也推動了相關領域的產業升級和發展,為科創路上的“后來者”們樹起了標桿。
在“以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思路指引下,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不斷加速,服務于科技創新創業的生態已經形成,伴隨“三項改革”等一系列政策的助力,相信在未來,諸如劉興勝這樣的“學霸”創業之路無疑將更加通暢。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