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多月前,《自然》雜志發表一項研究,一個光子就可啟動光合作用,光合生物可將光能轉化為生命所需的化學能。
光谷,我國第二家也是唯一以“光”聞名的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一家家企業猶如一個個光子,如何被激活,怎樣進行光合作用,怎么形成“光合效應”?
創新,光谷的火炬;文化,光谷的火種。光谷是“常為新”的,光電子信息產業領域“獨樹一幟”。長江日報調研組歷時兩個月,在1.5萬家光電子企業中深入6家樣本企業調研,剖析3組6家企業的故事,探源背后的文化密碼。
楚天激光與逸飛激光: 一次“攜手”,一次“放手”,再一次“握手”
逸飛激光上市現場,孫文(左一)到場祝賀。
創立第18年
武漢逸飛激光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逸飛激光”)
登陸科創板
7月底
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的上市儀式上
創始人吳軒請來了前老板
武漢楚天激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楚天激光”)
創始人孫文
握手,擁抱,祝賀
場下一片掌聲自發響起
這不是一次普通的握手
這一年
吳軒48歲,孫文68歲
他們都在30歲而立之年創業
都屬一個激光行業
都有一個“華科男”標簽
這是時隔24年的再一次握手
1999年
吳軒大學畢業加入楚天激光
這是國內首家民營激光企業
曾創造中國激光領域的
多個“第一”
上市前夕
吳軒接受長江日報調研組專訪
回憶他在楚天激光的“一路闖關”
盯項目、畫圖紙是“第一關”
技術崗位干了一年
又用兩年組建客服中心
再飛歐洲跑日韓開拓國際市場
他說,語言不通不要緊
技術是行業內最好的語言
2005年底
意大利艾倫公司的一筆大額投資
見證了吳軒跑遍全球的成果
外方投資順利簽約5天后
功成身退的吳軒按照約定
辭去楚天激光常務副總經理一職
正式創辦逸飛激光
期望“厚積薄發,一飛沖天”
激光被譽為世間“最亮的光”
30歲的孫文辭職創業20年之后
30歲的吳軒接力創業
“握”住了這束神奇的光
楚天激光從1985年創立至今
讓激光走出實驗室
從“書架”上“貨架”
從產品變商品
走向更廣闊的全球市場
逸飛激光從3個年輕人
“泡”在武珞路一間簡陋廠房
到擁有900多人的團隊
從自主研發全極耳電池
到上榜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
晉級科創板
“圓柱全極耳電池智能裝備第一股”
成為“民營經濟31條”出臺后
湖北首家上市企業
圓柱全極耳電池的激光封口焊接。企業供圖
上市不是終點
不動搖、不折騰
持續放大激光焊接這一個支點
吳軒在上市前定下了新目標:
打造世界一流的
智能制造裝備供應商
“有所為有所不為,
什么都干,什么都干不好。”
跨過“求大陷阱”后
孫文關掉了無關主業的子公司
“激光就是永恒的主題。
尤為高興的是,
一代代新人成長為中堅力量,
光谷有后勁!”
華工科技與銳科激光: “分手”再牽手,曾經的“小手”變“大手”,“大手”拉今天的“小手”
銳科激光全自動泵浦源智能制造產線。記者周超 攝
切割,焊接,光束飛旋……
8月10日
位于武漢新城的
武漢銳科光纖激光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銳科激光”)
檢驗車間內
幾十臺光纖激光器
正在進行出廠前的測試
銳科激光副董事長、
總工程師閆大鵬說
“生產的激光器將賣往華工科技,
他們的激光器加工裝備
也會供應我們。”
一個是“中國激光第一股”
一個是“光纖激光器第一股”
兩家激光企業
在廣為流傳的
“蕭何月下追韓信”現代版外
還有另一段故事鮮為人知
近幾屆光博會,華工激光和銳科激光展臺作為鄰居,緊密在一起。記者周超 攝
2007年
51歲的閆大鵬從海外歸來
與華工科技產業股份有限公司
(簡稱“華工科技”)
旗下華工激光合資創立銳科激光
各占一半股份
僅用一年時間
國內首臺10W脈沖
全光纖激光器研發成功
然而需要新的融資
錢從何而來?
4年后華工科技“忍痛割愛”
銳科激光牽手航天三江
再一次嫁接資本
從成功研制國內首臺
10kW工業級光纖激光器
到牽頭制定國內首部
光纖激光器行業標準
從上市后連收12個一字漲停板
到連續5年穩居全球市場第二位
有了央企的加持
銳科激光完成了“一束光”的突圍
時至今日
經過多次減持
兩大企業間股權聯結已然“解綁”
一位本地券商研究員感慨:
一筆3000萬元的投資
華工科技獲得超過10倍回報的同時
更為武漢締造了一家明星上市企業
閆大鵬說:
“華工科技給了銳科激光試錯的平臺。”
華工科技董事長、總裁馬新強說:
“雖然銳科被收購,
但兩家企業屬互相成就,
仍同路前行。”
一次體面“分手”
是彼此故事新的開始
國內首條三維五軸激光切割機智造生產線。記者周超 攝
去年金秋時節
國內首條三維五軸激光切割機
智造生產線投入使用
訂單量達到過去5年的總和
“國內首條”背后
是華工科技、銳科激光等
產業鏈企業的協同攻堅
馬新強說
“供應鏈、創新鏈自主可控,
產品才能行業領先。”
做國產替代先行者
為全球激光業畫“跑道”
3年前
銳科激光聯合華工激光等
制定的一項光纖激光器國際標準
獲國際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
審核通過
這是我國企業首次
為激光產品定國際標準
“于公于私,
我和閆大鵬都已成激光‘同路人’、
志向相投的朋友。”
馬新強回憶起兩人
在高鐵上的一次偶遇
一聊起來發現大家追求的
仍是激光產業戰略發展
仍都希望科技報國
你給陽光,我給養分
從“獨木成林”到“聚木成森”
300多家激光企業在光谷集聚
企業密度全國領先
創新濃度國內罕見
持續引領著我國激光
技術、標準和產品的突破
今年3月的首場光谷青桐匯
華工科技、銳科激光都是受邀企業
作為“鏈主”企業
銳科激光與3家中小企業“牽手”
副總經理盧昆忠說
“從曾經的‘小手’,
變成產業龍頭的‘大手’,
深感榮幸。”
長飛與長芯盛: 出手“引進”,一手“呵護”,聯手“出海”
長飛光纖光纜股份有限公司各類光纖產品。記者周超 攝
“科塞密主動撤訴了!”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時隔兩年
長芯盛(武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長芯盛”)
總經理湯金寬依然記得
當時贏得“337調查”案的激動
“打贏一場官司不是目的,
要向國際社會證明,
我們是一家真正‘原創新’企業。”
2021年8月
經過長達10個月的庭前交鋒
與美國科塞密公司之間的專利糾紛
手握百余項國內外專利的長芯盛完勝
長芯盛的“長”
源于長飛光纖光纜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長飛”)
“盛”源于威盛電子
“企業必須掌控產業發展主導權。”
10年前
習近平總書記考察4個多月后
長飛與威盛電子合資組建長芯盛
攻堅“帶芯片的有源光纜”
半年不到
“站在巨人肩膀上”的長芯盛
在全球首創USB光纖數據線
0.1秒傳完一部電影
創全球最快速度
次年實現量產
先于同時擁有該技術的美國康寧公司
長芯盛是長飛
多元化布局邁出的第一步
2014年底
長芯盛成立一年之際
長飛執行董事兼總裁莊丹
首次透露長飛規劃:
打造全產業鏈,“造船出海”
給設備,給技術,給人才
長飛精心“呵護”長芯盛
自主研發的光云工業互聯網平臺
率先在長芯盛投入應用
實現有源光纜的柔性化制造
就在長飛首個從無到有的印尼工廠
拉出東南亞第一根光纖的同一年
湯金寬敲開了
美國一家龍頭企業的大門
“對方只給了一刻鐘,
這一刻鐘就是
叩開海外市場的第一步。”
不到10年
瑞士羅技電子、美國通用醫療、
德國西門子醫療等全球巨頭
紛紛下單長芯盛
長飛海外業務收入占比從6%
躍升到連續兩年超過30%
從“長江邊的飛利浦”
逆襲為“世界的長飛”
長飛光纖光纜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車間,正在通過預制棒來拉絲光纖。記者周超 攝
“打上國產化的時代烙印,
不僅要裝自己的糧食,
連碗都是自己做。”
莊丹說
從原材料、零部件、設備的國產化
到包括設備的源代碼
全部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長飛實現了從光纖預制棒
到光纖、光纜的全鏈國產化
5月30日
一個聚焦產教融合的
光纖光纜創新聯合體揭牌
長飛牽頭
長芯盛等9家單位共建
破解“卡脖子”技術
帶動產業鏈協同創新
一個多月前
長飛產業大樓正式啟用
數百米開外
比食堂還小的“小平房”行政樓
“服役”32年后即將“退休”
它見證了這家走過35年的
中國光纖企業
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自主創新之路
它也將繼續見證
長飛聯手“同行者”
走好自主創新這條必由之路
光谷35年
時間長河,一瞬
這樣的“CP故事”
每天都在武漢之東“上新上演”
一家家“有根”的企業
每刻都在光谷標注創新“進度條”
光合作用始于單個光子
一個個企業“光子”
扎根光谷土壤
吸收水分和養分
發生光合作用
實現“光合效應”
共營拔節生長式的文化場景
共享熱帶雨林式的創新生態
企業創新起家
產業創新發家
科技創新立家
光谷的創新,是不滅的火炬
光谷的文化,是創新的火種
光谷靠創新驅動走到今天
也必然要靠創新文化走向未來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