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技術前沿

    科學家成功制備調頻光頻梳,有望提升光電芯片的數據傳輸容量

    激光制造網 來源:DeepTech深科技2023-10-16 我要評論(0 )   

    2023 年的諾貝爾化學獎被授予三位研究量子點的科學家。而在前不久,美國加州大學圣塔芭芭拉分校博士后董伯彰和所在團隊,恰好發表了一篇關于量子點的論文。研究中,他們...

    2023 年的諾貝爾化學獎被授予三位研究量子點的科學家。而在前不久,美國加州大學圣塔芭芭拉分校博士后董伯彰和所在團隊,恰好發表了一篇關于量子點的論文。

    研究中,他們成功造出一顆可用于光纖通信波段的調頻光頻梳,讓量子點可以作為激光器的增益介質。同時,他們首次系統性地報道、并討論了量子點鎖模激光器中的調頻鎖模現象及其產生的機制。

    目前,量子點鎖模激光器已被成功用于業界。而調頻鎖模技術有助于進一步提升其應用潛力。調頻光頻梳的一大優勢在于具備超大的光學帶寬,如果將其用在光纖通信波段,就可與密集波分復用系統結合以提升光電芯片的數據傳輸容量。

    而利用量子點作為激光器的增益材料,不僅可以實現高效的調頻光頻梳輸出,更能進一步提升片上光源的電光轉換效率。

    同時,量子點激光器是硅光芯片的理想光源,與硅光結合可以進一步降低芯片的制造成本。

    “在此之前,已經有多個來自歐美的團隊報道稱,量子點鎖模激光器的傳輸性能可以達到 10 太比特每秒的量級,而我們要強調的正是調頻鎖模技術的大帶寬所能實現的功能。”董伯彰表示。

    (來源: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打造超大帶寬光頻梳,以用于高速光子集成電路

    如今,當我們談起鎖模激光器或光學頻率梳的時候,更多是指其調幅特性,而這與其發展歷史密切相關。1960 年,美國科學家西奧多·哈羅德·梅曼(Theodore Harold Ted Maiman)報道了世界上第一臺激光器。在這之后的五年內,人們陸續在氣體激光器和半導體激光器內發現鎖模現象,深刻影響了激光器的后續發展。

    鎖模效應,指的是激光器不同諧振模式之間存在固定的相位關系,而且在理想情況下不隨時間變化。一般來說,鎖模可以通過對腔內光場進行周期性幅度調制實現,這在激光輸出上會體現出一系列周期性的光脈沖,也就是調幅光頻梳。

    由于超快光脈沖在激光加工、探測和遙感等領域具備廣泛的應用前景。自 20 世紀 60 年代起,調幅光頻梳得到了充分研究和發展。

    1964 年,美國斯坦福大學史蒂芬·哈里斯教授(Stephen E. Harris)和羅素·塔格(Russell Targ)教授報道了氦氖激光器中的調頻鎖模現象。

    相比調幅鎖模激光器,調頻鎖模激光器在時域上呈現出類連續波的輸出。由于調頻鎖模效應無法實現人們所期待的光脈沖輸出,故針對它的研究逐漸趨于平淡。

    上述現狀直到 2012 年才得到改變。當年,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杰羅姆·法斯特(Jér?me Faist)教授和團隊,在用于中紅外波段的量子級聯激光器中發現了自鎖模現象。

    顧名思義,這種鎖模效應只需通過一段增益介質和一個簡單的法布里-珀羅腔便能實現,無需借助任何外部幅度調制工具。有趣的是,該激光器無法輸出傳統意義上的光脈沖。

    至此,幾乎塵封半個世紀之久的調頻光頻梳重新走入大眾視野。隨后人們逐步揭開了調頻鎖模激光器的神秘面紗——超快光學增益介質所帶來的極致光學非線性。

    由于量子級聯結構的存在,載流子可以實現皮秒級別的帶內躍遷,從而帶來極強的空間燒孔(spatial hole burning)和四波混頻(four-wave mixing)效應,進而實現腔內光場的頻率調制。這也是傳統載流子帶間躍遷的量子阱激光器所無法比擬的。

    同時,大量研究表明調頻光頻梳可以帶來比傳統調幅光頻梳更大的光學帶寬,這使其擁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盡管調頻鎖模理論在量子級聯激光器中已得到較為充分的研究,但調頻光頻梳的應用潛力尚待發掘。受限于量子級聯激光器的工作波段,目前高性能的調頻光頻梳主要用于中紅外波段。

    然而,在通信技術更為成熟的近紅外波段,理論研究和實驗研究都證明調頻光頻梳無法在傳統量子阱激光器中高效輸出,導致其超大的光學帶寬的優勢無法被充分發揮。

    量子點結構的構想最初由日本東京大學荒川泰彥(Yasuhiko Arakawa)教授于 1982 年提出,他指出在量子阱結構的基礎上可以將半導體材料生長為三維 10 納米左右的立體結構,從而實現對載流子流動的進一步限制。而該研究的最初目的旨在提高增益介質的電光轉換效率。

    然而,對載流子施加三維限制也帶來了離散的半導體能級結構,這讓量子點兼具量子阱與量子級聯結構的特性,游走其中的載流子進行緩慢的帶間躍遷,也能實現快速的帶內躍遷。

    早在 2000 年,德國柏林工業大學迪耶·比姆貝格(Didier Bimberg)教授和團隊已經報道過上述現象。但是,在之后的一段時間內,學界并沒有將其與調頻光頻梳技術建立起聯系。

    事實上,量子點鎖模激光器中的調頻效應在一定程度上被調幅效應所掩蓋著。由于大部分報道的量子點鎖模激光器,都可以實現典型的調幅光脈沖輸出,所以學界普遍認為它仍然是屬于載流子帶間躍遷的激光器,也就是說它只不過是量子阱結構的進階版。

    盡管如此,依舊有一些課題組比如來自加拿大國家科研中心的一支團隊,報道了量子點激光器中的自鎖模現象。直到 2012 年,一個來自歐洲的聯合團隊報道了一顆無脈沖輸出的量子點自鎖模激光器,只是當時他們還沒有意識到那是調頻鎖模效應。

    十多年后的今天,量子點激光器中的自鎖模效應,正被逐步認為是調頻鎖模效應,但還有至少三個問題并未得到充分解答。

    其一,量子點激光器中的調頻鎖模和調幅鎖模效應究竟通過什么條件觸發和關閉的?

    其二,一些自鎖模量子點激光器中的超快脈沖輸出到底該如何解釋?

    其三,包含可飽和吸收體的被動鎖模量子點激光器所輸出的究竟是調幅光頻梳還是調頻光頻梳?

    如果連激光器的輸出性質都無法確定的,后續發展勢必會受到影響。因此,董伯彰的研究目的很明確,就是找出該現象背后的原因,并利用調頻鎖模技術實現超大帶寬光頻梳,從而用于高速光子集成電路。

    (來源: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從“我沒被說服”,到“思想上的變革”

    盡管本次論文發表于董伯彰的博后期間,但是此次課題的確定則能追溯到他在剛讀博時的第一個課題。

    當時,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量子點被動鎖模激光器的非線性動態。其發現,對可飽和吸收體施加反向偏壓可以提高光譜帶寬,并能同時提高激光器的線寬展寬因子。

    按照調幅鎖模理論,一般對前者的解釋是:可飽和吸收體上的反向偏壓會壓縮光學脈沖的脈寬,從而提高光譜帶寬。

    然而,受限于當時的測試條件,他和同事無法得到更多的數據,只能按照既有理論去理解這一現象。

    “至于后者,我們知道激光器的線寬展寬因子會直接影響激光器的性能,例如噪聲水平和對外部光學反饋的敏感度。那么,激光器的光譜帶寬會不會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線寬展寬因子的影響?可能二者之間并無直接關聯,但我無法做到忽視它們之間的相關性。”董伯彰說。

    但在當時,對于這一問題他暫時沒有答案。甚至這個問題在當時根本就不存在,因為據他所知這是第一次有研究結果顯示激光器的線寬展寬因子與可飽和吸收體上反向偏壓具有相關性,以至于現有理論模型并沒有把這個效應考慮進去。

    “后來因為種種原因,我沒能在讀博期間解決這個問題,但它卻在我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其表示。

    等來到加州大學圣塔芭芭拉分校之后,他終于有更多時間去思考上述問題。就在這時他接觸到了量子級聯激光器的鎖模理論,并了解了調頻鎖模效應。

    其表示:“在此我需要感謝來自奧地利維也納理工大學的 Benedikt Schwartz 教授團隊,閱讀他們的理論論文實在是一種享受。他們指出量子級聯激光器中的光學克爾效應受到線寬展寬因子的直接影響,并有助于提高光譜帶寬。”

    于是接下來問題是:能否使用調頻光頻梳的理論,去解釋量子點激光器?這兩種激光器有沒有共同點?

    后來董伯彰驚喜地發現,幾乎所有量子點激光器的理論和實驗結果都在指向調頻鎖模現象。理論基礎已經建立,最后一步便是直接測量出調頻光頻梳動態。

    研究期間,董伯彰導師對他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沒被說服”,所以他不得不用更多研究結果去說服導師。而如果沒有導師的鞭策,他可能也不會去盡力完善這項工作。

    直到董伯彰最終向導師證明了調頻光頻梳現象,后者用“思想上的變革(evolution of thinking)”來評價這項工作。

    另外,研究期間董伯彰曾和奧地利維也納理工大學尼古拉·阿帕克(Nikola Opacak)博士有過交流。后者從一開始不相信量子點激光器也能像量子級聯激光器一樣高效地輸出調頻光頻梳,到后來著手參與理論建設,最后認可了董伯彰的結論。“而他對于半導體物理的深層次理解,也給工科出身的我提供了很多新思路。”董伯彰說。

    日前,相關論文以《寬帶量子點調頻梳狀激光器》(Broadband quantum-dot frequency-modulated comb laser)為題發在 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IF 19.4),董伯彰是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加州大學圣塔芭芭拉分校約翰·鮑爾斯(John E. Bowers)教授擔任共同通訊 [1]。

    圖 | 相關論文(來源: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董伯彰說:“接下來的工作有兩個方向:一個是溯源,一個是發展。我希望不僅是我們團隊,也能有更多同行參與到這項研究中來。我們希望與更多的理論學家合作,從而將調頻鎖模理論適配到量子點激光器中。同時,我們也會關注調頻鎖模量子點激光器在集成光路和數據中心中的進一步應用。”

    (來源: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參考資料:

    1.Dong, B., Dumont, M., Terra, O.et al. Broadband quantum-dot frequency-modulated comb laser. Light Sci Appl 12, 182 (2023). https://doi.org/10.1038/s41377-023-01225-z

    轉載請注明出處。

    光電,激光,激光企業,激光制造,激光器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