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技術前沿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機所在飛秒激光制備多孔石墨烯及其應用方面取得進展

    激光制造網 來源:中國科學院上海光機所2023-12-14 我要評論(0 )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高功率激光元件技術與工程部吳衛平研究員團隊采用飛秒激光結合模板法,構筑了內部孔隙精準可控且獨立支撐的多孔石墨烯薄膜,在...

    1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高功率激光元件技術與工程部吳衛平研究員團隊采用飛秒激光結合模板法,構筑了內部孔隙精準可控且獨立支撐的多孔石墨烯薄膜,在自支撐多孔碳薄膜表面構筑三維陣列化石墨烯微結構,實現了光譜理想吸收、光熱高效轉換和熱質輸運有效調控等特性,相關研究成果“Freestanding Ultrathin Precisely Structured Hierarchical Porous Carbon Blackbody Film for Efficient Solar Interfacial Evaporation”發表在Solar RRL上,并入選期刊正封面。

    太陽能驅動的界面蒸發為低碳能源利用、海水淡化和礦物提煉等提供了新的策略,可以實現低密度太陽能的高效、可持續獲取和利用。微觀結構和表/界面設計是實現光熱轉換、物質傳導和熱管理之間平衡的重要途徑,但也是限制光熱界面蒸發效率的重要因素。

    2

    圖1(a)高效太陽光熱界面蒸發的多孔石墨烯碳質膜示意圖。(b)光熱界面蒸發器件結構及蒸發過程示意圖。(c)柔性多孔石墨烯碳質薄膜及飛秒激光加工區域的大面積(100 cm2)實物照片。(d)飛秒激光加工后,多孔石墨烯碳質薄膜表面形成的典型“溝壑”特征的石墨烯形貌。

    研究人員采用模板法,制備了具有可調諧納米孔的自支撐介孔碳薄膜,并將其用作太陽能光熱蒸發的黑體吸收層。通過SEM-FIB(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Focused Ion Beam)三維重構和X射線疊層相干衍射成像(X-ray ptychography imaging)技術,系統研究了孔隙結構對界面蒸發的影響規律。研究發現,平均孔徑約為300 nm的分級多孔碳膜(厚度50μm)表現出優異的光熱蒸發性能,蒸發速率可達到1.96 kg m?2 h?1。為了進一步提升光學吸收及轉換和熱質輸運調控能力,研究小組通過飛秒激光直寫方式在碳薄膜表面構建了具備強疏水特性的石墨烯陣列。其中,紫外-可見光區域的光吸收達到99%以上,而近紅外區域也實現了97%左右的吸收特性,光熱蒸發速率進一步提高11%,達到2.12 kg m?2 h?1,實現了薄平面結構光熱蒸發器件的優異性能。

    該研究表明,短脈沖激光可用于高效制備三維石墨烯,并實現了內部微結構和表面化學特性對微觀層面的光熱轉換、熱質輸運等限域調控規律。此外,基于激光制備多孔石墨烯的微觀可控和優異的熱學特性,有望拓展其在包括航空航天領域在內的熱管理等方面的應用需求。

    3

    圖2論文入選《Solar RRL》雜志封面

    轉載請注明出處。

    激光應用激光切割焊接清洗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