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2024年輪的起點,回眸2023年,穿越時光,尋找到那份沉淀的價值,作為“追光人”,您此刻是否也感慨萬千?
的確,2023年,對于激光圈來說,這也是令人頭暈目眩的一年:“內卷”、“價格戰”、“融資潮”、“新賽道”、“出海熱”……
這些熱詞,或許是2023年激光行業的濃縮與概括——這當中,雖然有寒意和挑戰,但也蘊藏著希望與機遇!
2023年的激光圈,到底發生了什么?這里,或許會給您答案。
《激光制造商情》、激光制造網聯合推出“2023激光力量”年度盤點系列報道,通過宏觀描述和特別觀察,梳理今年以來激光行業發生的重要政策、重大事件、新技術、新賽道等方面,反映2023年激光市場的變化和行業發展的脈動,希望能為所有讀者提供一個不一樣的思考視角。
今日推出“2023激光力量”年度盤點系列報道第六篇:
年度盤點│政策東風勁吹,激光加速賦能制造業
得益于政策的扶持與傾斜,中國的激光產業的迅猛發展,一路狂飆。梳理2023年時,我們可以發現,不少可圈可點的政策和舉措惠及激光產業。一方面,國家層面不斷出臺政策支持我國激光加工設備全產業鏈的發展,推動技術攻關,引導產業向高端化和國產化發展。而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跟隨中央的步伐,同步出臺政策鼓勵布局激光產業鏈,紛紛推出激光產業“發展規劃”,打造高端智能設備產業園區,并設置“百億元級”的激光產業基金等舉措,引領當地的激光產業“做大做強”,加速賦能制造業的發展。 其實,早在 2006 年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規劃綱要2006-2020》就明確:激光加工設備行業就被列為未來發展的前沿技術。其后,國家出臺了諸多政策均強調重點支持激光產業的發展。2023年,關于激光產業政策依然非常給力。通過梳理,我們可以發現,有不少政策提及或利好激光產業。2023年6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委聯合發布《制造業可靠性提升實施意見》提到,重點提升工業母機用數控系統、大功率激光器等設備可靠性水平和重點提升激光焊接與切割裝備等可靠性水平等。2023年6月,科技部發布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6個重點專項2023年度項目申報指南的通知,“增材制造與激光制造”位列其中——到2025年,使我國增材制造與激光制造成為主流制造技術之一,總體達到世界一流,基本實現全球領先。2023年9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門發布《機械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2023—2024年)》,提出推動制造業智能化轉型,提升高質量供給能力等任務。稅收優惠方面,財政部、稅務總局公告2023年第43號中,公告了先進制造業企業增值稅加計抵減政策:自2023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允許先進制造業企業按照當期可抵扣進項稅額加計5%抵減應納增值稅稅額。此外,《2023年度先進制造業新增增值稅加計抵減政策》、《機械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2023—2024年)》等產業政策為激光雷達發展提供了明確、廣闊的市場前景和良好的生產經營環境。總的來說,從這些政策制定的角度來看,技術突破、產業發展和應用擴展是主要內容。主要在激光產業培育、公共平臺建設、人才培育集聚、產業鏈水平、融資擔保等方面有針對性的扶持措施,為企業發展創造更加優越的政策環境。毫無疑問,這些政策和措施的落實,將為激光產業的持續快速發展提供廣闊的產業政策空間和良好機遇。 事實上,除了國家的扶持政策之外,各個省市也是發布了相關的激光產業發展規劃。梳理2023年地方的激光相關政策可以看到,各地也推出了針對激光技術助推制造業升級的政策和措施,比如,引導汽車制造、機械加工、航空航天、船舶等領域大面積推廣使用激光技術,同時,政策也支持激光技術在下游應用領域的拓展。從各省市的激光產業發展政策來看,湖北省、廣東省、浙江省等省對于激光產業發展做出了明確規劃和指示;北京市、山東省做出了對發展激光器的規劃;河北省提出要建設激光設備產業園區;吉林省、天津市、上海市對激光雷達的發展有利好政策。 具體城市而言,深圳、中山、蘇州、武漢、宿遷、臨沂等地,也紛紛出臺了激光相關的扶持政策和相關規劃。以中山為例,《中山市推動光電光學產業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6年)》提出了一個總體要求、三個重點發展領域、八個重點任務和三個保障措施。力爭到2026年,中山的光電光學產業規模與創新能力邁上新臺階,“灣區光谷”建設成效初顯。2023年,蘇州則發布了“蘇州光子產業發展路線圖”,預計到2025年,蘇州光子產業規模超5000億元,到2030年產業規模超8000億元,到2035年打造萬億級光子產業創新集群,成為全球“芯-器-端”細分產業核心支撐力量。2023年10月,宿遷市印發《關于支持激光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提出將依托宿遷激光產業園,圍繞技術產品研發、生產、銷售和應用等領域,重點支持從事研發生產基礎材料、核心部件、軟件開發、系統集成、光電裝備及衍生應用等激光產業鏈產品的項目和企業。而深圳寶安區則提出,加快打造具有世界級影響力的激光產業集群,將工業母機+激光與增材制造產業納入全區“5+1”具有世界級影響力的產業集群建設行列中。并且,支持寶安工業母機、激光與增材制造企業搶抓行業風口機遇,快速成長壯大,對符合條件的企業,最高可給予1000萬元的獎勵。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城市提出了建設或推進“光谷”的規劃。 眾所周知,目前,我國最為有名的光谷是位于武漢的“中國光谷”。“因光而興、聚光成谷”,中國光谷從激光和光通信起步,經過多年的發展,實現了從“一束光”到“一座創新城”的發展跨越,形成完整的激光產業鏈,成為中國最大的激光設備制造基地之一。如今,中國光谷的目標更加遠大——沖向 “世界光谷”。2023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印發《加快“世界光谷”建設行動計劃》,提出到2025年,“世界光谷”地區生產總值達到5000億元,光電子信息產業規模達到7000億元,帶動武鄂黃黃光電子信息產業規模突破1萬億元,攜手打造世界級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光谷”。事實上,不只武漢,溫州、臨沂、綿陽、濟南、中山等地也提出規劃建設“光谷”。其中,“中國(溫州)新光谷”規劃面積8.4平方公里,布局“一核一心、兩園兩片”功能區塊。著力打造成為激光技術創新“策源地”、激光特色應用“示范區”、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激光產業引領“新高地”,全力打造國家級激光智能裝備全產業鏈制造基地。中山市也提出,將堅持高能級定位、高水平規劃、高標準建設“灣區光谷”,推動火炬開發區、坦洲鎮、板芙鎮等高質量建設光電光學主題產業園區。臨沂則提出打造“沂蒙光谷”,綿陽向著“西部光谷”的目標邁進,濟南將則瞄準“齊魯光谷”……設立巨量的激光產業基金也是各地激光產業扶持政策的重頭戲之一。2023年3月,武漢東湖高新區對外發布支持激光產業集群發展10條專項政策,對從事激光產業尤其是原材料、核心器件、控制系統、激光器、激光成套設備領域進行研發生產的工業企業給予全方位支持,設立100億元激光產業發展基金,對新興企業最高補貼1億元。 光谷對年營收首次突破50億元、25億元、10億元和5億元的激光企業,給予一次性獎勵,最高達到1000萬元;對租賃或購置廠房和辦公樓的,最高給予500萬元補貼。不只是武漢,蘇州對激光產業的發展也堪稱大手筆:為了讓“高光之城”早日實現,蘇州正全力打通光子產業的“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其中,在資金鏈方面,設立了總規模100億元的太湖光子產業投資基金,并發布光子產業專項支持政策“高光20條”……還有,溫州灣新區出臺“加快推進激光與光電創新型產業集群發展的若干政策(試行)”政策,將設立首期30億元激光與光電產業發展基金,支持激光與光電企業進軍新能源等戰新應用領域,每年最高獎勵2000萬元……此外,各地在研發平臺建設、破解人才困境等方面也做了相關的扶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