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轉化是一個世界性難題。業內公認的成功率是10%。
而在杭州富春江畔的杭州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以下簡稱“杭州光機所”),把“讓科技成果轉化沒那么難”,掛在了展廳最醒目的位置。
光電子信息產業是應用廣泛的戰略高新技術產業,是新質生產力的代表,也是我國有條件率先實現突破的高新技術產業。
過去4年多,杭州光機所面向全球光電領域引入了50多個硬科技項目,孵化了40多家科創企業,成功率遠遠超過10%。
這10%的“鐵律”是如何打破的?4年間,杭州光機所通過搭建一個平臺,助力光電技術協同創新,并通過探索構建出一個可復制、可推廣的科創企業孵化“一條龍”算法,幫助科學家創業。最終,以強大的磁場,磁吸光電產業創新資源要素,助力富陽從無到有形成一條光電產業鏈,用“一束光”激活新質生產力。
01:28
一個平臺,建立協同創新機制
富陽區江南路68號。在原先的造紙廠廠房里,擺放著一排如同“煉丹爐”的設備,爐中央的坩堝里,氧化鎵粉末正在1800攝氏度的高溫下逐漸熔化。期間,操作人員緊盯屏幕,嚴格控制著溫度和功率。
8小時后,這些粉末可以“生長”成一塊兩寸大的氧化鎵晶體。
“現階段,公司的氧化鎵晶體材料的生產線都濃縮在一樓車間。這些單晶材料是新一代寬禁帶半導體材料的基石,3個月后,公司新廠房將啟用,將建成國內首條專業的氧化鎵單晶襯底及外延片的生產線。”杭州富加鎵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包森川向我們科普。
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半導體材料也經歷數代更迭。氧化鎵,正是第四代半導體新材料的代表,具有寬帶隙、高電子遷移率、高穩定性等優點,在高壓功率器件、紫外光電探測等領域有著巨大的應用潛力。
成立于2019年的富加鎵業,正是搶抓了這一發展機遇,成為一家從事氧化鎵單晶材料襯底及外延片研發、生產和銷售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然而,作為一家初創企業,富加鎵業成立之初一直面臨著技術、人才缺乏的難題。“氧化鎵單晶產品的產業化在國內起步較晚,可借鑒的經驗和設備較少,工藝和設備都需要研發。”比方說,晶體在加工過程中易解理,這成為制約產品穩定量產的關鍵技術問題,“這幾年來,企業依托杭州光機所搭建的光電激光產業協同創新創業中心尋找解決方案,成功對接到專家,協助企業攻克技術難題,推動產業化進程。”
作為杭州光機所成立的第一家硬科技企業,富加鎵業在協同創新模式的助力下,攻破氧化鎵晶體解理難題。實現量產后,每年能帶來500萬元的經濟效益。
在杭州光機所,我們實地探訪了包森川口中的光電激光產業協同創新創業中心。
走進其中一間實驗室,研究人員正在小心地把一片薄膜放進X射線衍射儀中的碗槽。關上防護門,探測就開始了。在連接的電腦端,清晰地顯示出薄膜的結晶度、晶胞參數、反射率等參數。
這里一整層的激光及光學特性表征公共服務平臺,集結了光學性能、電學/熱學性能、結構成分性能、飛秒激光加工、光學材料試制等服務項目,為初創型項目提供科研設備、檢測設施等支持,幫助企業攻關多個重大技術難題。
除了共享高精尖設備,幫助企業攻關重大技術難題。杭州光機所還充分發揮橋梁作用,建立了專家庫、工程師庫和企業庫共享機制,累計集聚各類人才百余人,為專業人才和企業建立了資源共享機制,有效助推區域光電激光產業整體提升。
目前,杭州光機所已組建了一支350余人的科研團隊,累計引育研發技術團隊50多個,擁有專利技術300多項。
一套算法,幫助科學家創業
累計孵化50余個項目,注冊企業40余家。孵化企業中有資金需求的企業全部進入下一輪融資,18家完成A輪融資,實現3倍——25倍的估值增長, 孵化企業總估值超150億元。
杭州光機所所長齊紅基列出的一連串數據,讓我們看到杭州光機所破解成果轉化這項世界性難題的成果和決心。
數據背后,其實得益于一套“算法”——選得對、育得良、嫁得好。
首先是“選種”。杭州光機所目標明確,篩選和引進的都是國內外創新能力非常強的頂尖團隊。項目方面,專注于光電領域的硬科技,要么為“卡脖子”的技術,要么是稀缺品,有很高的技術壁壘。
其次是“育種”。杭州光機所針對科學家在選擇創業賽道、建立團隊、搭建股權結構、解決知識產權轉化等“短板”,提供系統課程和配套服務。
最后是“嫁接”。杭州光機所通過專業的投資服務中心和轉移轉化中心等平臺,幫助科學家找到“看得懂”硬科技項目的投資人,讓創新的價值變現。
蔣仕彬,正是其中一個典型案例。
在杭州銀湖激光科技有限公司新入駐的辦公大樓,記者見到了這位文質彬彬的世界陶瓷科學院院士、硬科技創業者。
從1986年接觸激光材料開始,蔣仕彬已在相關領域深耕30多年。幾年前,在杭州光機所的召喚下,他回到家鄉富陽創辦企業。
激光,被譽為最亮的光、最快的刀。幾年間,基于自主研發的設備,銀湖激光在脈沖激光器、激光加工機理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研究,掌握了多項高硬脆性材料的高精密制造技術,在制造速度和精度上迅速躋身國際領先水平,產品廣泛應用于新能源、半導體封裝、5G通信、微電子等行業。
在支持銀湖激光發展的過程中,杭州光機所設計的一整套孵化體系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蔣仕彬看來,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市場,其中最為關鍵的,便是如何將研發成果精準對接市場需求,以及如何解決資金鏈的問題。
“杭州光機所會安排專業人員對相關產業市場進行調研,協助梳理出商業計劃書,找到適合技術的應用場景。在資金方面,杭州光機所積極引入政府及社會資本,設立專項基金,為技術轉化提供必要的經濟支持。這種金融助力極大地降低了科研團隊的市場準入門檻,加速了技術成果的商業化進程。”蔣仕彬說,相關的政策扶持、人才落地、產業項目申報都由孵化平臺的精準投后服務團隊統籌完成,讓他們不再把申請科研經費當成目標,更加專注技術長板,更加聚焦市場應用。
5年規劃設計,3年探索實踐,從起步到融資,杭州光機所已經沉淀了一本比較完整的孵化手冊,成為模塊化、標準化、專業化、定制化的操作方式,也讓科學家創業、硬科技成果孵化,有了一套標準范式。
“一束光”,激活一個產業
協同攻關、孵化企業,這只是開始。隨著追“光”者的聚集、孵化企業的增加,杭州光機所的聚合效應正不斷增強。
在走訪杭州光機所孵化企業期間,我們發現,點點光亮的匯聚,正在碰撞出新的火花。
在富加鎵業,我們看到企業與杭州光機所另一家孵化企業——恒邁光學精密機械(杭州)有限公司,正在聯合研發晶體生長設備。與此同時,銀湖激光也在開展與富加鎵業的晶體切割設備研發……
在幾家企業負責人看來,平臺企業合作研發設備,可以加速設備的迭代,同時保密性強,能夠加速推動工藝發展。大家還能根據研發情況,單獨或合作申報知識產權。
“以一個技術領域為核心,在光電行業精耕細作,而不是多個技術領域,企業間可以互補,互為上下游,更容易形成深度和廣度上的產業集聚。”這是杭州光機所助力光電產業發展的邏輯。
平臺之外,“這束光”正在照亮更大的產業版圖,吸引集聚更多創新資源要素。5年來,這束“光”正在激活一個從無到有的產業。以杭州光機所為核心,當地不僅逐漸形成了一條光電產業鏈,推動富陽光電產業升級和成果轉化進入快車道,實現規模性增長。
此前,杭州光機所入選杭州市首批概念驗證中心,其所屬的技術委員會的專家們不僅為自己的平臺選項目,還協助當地政府對光電產業的招商進行把脈問診,助力相關行業企業完成技術攻堅,不斷將其在光電行業的技術優勢輻射到杭州乃至整個長三角地區。
與此同時,一套可以跨行業、跨地域復制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正在發揮作用。在浙江臺州,當地投入了28億元創立了相同模式的新型研發機構,目前已有4個高質量項目入駐。
齊紅基希望,杭州光機所給杭州帶來的價值,不僅僅是孵化出幾十家科創企業,而是希望能建立一個“根據地”,讓這些年的探索實踐沉淀為一套可復制的模式,真正嫁接起“高科技”和“產業化”之間的橋梁。
我們期待,富春江畔的這“一束光”,可以迸發更大的能量,輻射更遙遠的未來。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