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將發力光芯片產業,打造“千億級”光芯片產業集群——
力爭到2030年,取得10項以上光芯片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打造10個以上“拳頭”產品,培育10家以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一流領軍企業,建設10個左右國家和省級創新平臺,培育形成新的千億級產業集群,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光芯片產業創新高地……10月21日,廣東省人民政府發布《廣東省加快推動光芯片產業創新發展行動方案(2024—2030年)》(以下簡稱《行動方案》)。圍繞重點任務、重點工程、保障措施三方面,制定了廣東省光芯片產業未來6年發展的行動方案。《行動方案》的發布,也標志著廣東省在光芯片產業創新發展方面邁出了堅實的一步。通過突破關鍵技術、建設創新平臺體系、培育領軍企業、加強合作協同創新等一系列措施的實施,廣東省將不斷提升光芯片產業的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為打造新的千億級產業集群、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光芯片產業創新高地奠定堅實基礎。 據介紹,光芯片是實現光電信號轉換的基礎元器件,光芯片不僅在通信領域有廣泛應用,還在工業、消費電子、汽車、醫療等領域發揮作用。例如,在工業領域,光芯片可以用于光纖激光器、醫療美容等;在消費電子領域,可以用于手機人臉識別、激光照明等;在汽車領域,可以用于激光雷達、車燈等。《行動方案》明確了光芯片產業創新發展的重點任務,首要任務是突破產業關鍵技術。為此,廣東省將強化光芯片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鼓勵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圍繞單片集成、光子計算等前沿科學問題開展基礎研究,并積極承擔國家級光芯片相關重大攻關任務。同時,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將加大對高速光通信芯片、高性能光傳感芯片等方向的研發投入,解決產業鏈供應鏈的“卡點”“堵點”問題。此外,還將擴大省級科技創新戰略專項的支持范圍,將光芯片設計自動化軟件、硅光MPW流片等領域納入政策支持范圍,強化光芯片領域產品研發和產業化應用。在加快中試轉化進程方面,《行動方案》提出,將加快建設一批概念驗證中心、研發先導線和中試線,支持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圍繞高速光通信芯片、高性能光傳感芯片等領域,開展科技成果轉化。而且,支持中試平臺向中小企業提供原型制造、質量性能檢測等系列服務,推動新技術、新產品加快熟化,并鼓勵中試平臺孵化更多創新企業。為了構建完善的創新平臺體系,《行動方案》強調,將聚焦前沿技術領域建設一批戰略性平臺,依托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創新主體,布局建設一批光芯片領域共性技術研發平臺。 同時,聚焦產業創新領域培育一批專業化平臺,引進國內外戰略科技力量,培育產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此外,還將圍繞研發設計、概念驗證等專業化服務領域,打造一批促進光芯片產業創新發展的公共服務平臺。在推動產業集聚發展方面,《行動方案》提出,將強化光芯片產業系統布局,支持有條件的地市研究出臺關于發展光芯片產業的專項規劃,形成差異化布局。具體而言,將聚焦特色優勢領域打造產業集群,支持廣州、深圳、珠海、東莞等地發揮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鏈基礎優勢,加快培育光通信芯片、光傳感芯片等產業集群。此外,還支持各地規劃建設光芯片專業園區,形成各具特色的光芯片產業集聚區。為了培育領軍企業,《行動方案》指出,將圍繞光芯片關鍵細分領域和產業鏈重點環節,引進一批在細分領域占據引領地位的領軍企業和新物種企業。支持有條件的光芯片企業圍繞產業鏈重點環節進行并購整合,提升業務規模。而且,廣東還將支持孵化和培育一批科技型初創企業,鼓勵龍頭企業與國內外企業、高等院校、研究機構聯合搭建未來產業創新聯合體,探索產學研協同攻關和產業鏈上下游聯合攻關。在加強合作協同創新方面,《行動方案》強調,將積極對接國家集成電路戰略布局,爭取一批國家級光芯片項目落地廣東。同時,加強與香港、澳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協同創新,對接優質科技成果、創新人才和金融資本。此外,廣東還將加強與京津冀、長三角等國內先進地區企業、機構的交流合作,探索開展跨區域協同合作,不斷提升區域輻射力和行業影響力。為了確保《行動方案》的順利實施,廣東省將采取一系列保障措施。首先,強化組織領導,由省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統籌推進全省光芯片產業布局,整合各方資源,協調解決重大問題。還明確省相關部門及各有關地市的工作職責,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形成省市聯動工作合力。其次,強化資金支持,統籌用好現有專項資金支持光芯片產業發展,在基礎研究、成果轉化、推廣應用等方面給予穩定資金支持。并且,發揮省基金及地市相關投資基金的引導作用,鼓勵社會資本以股權、債券等形式支持光芯片產業發展。此外,還將強化試點示范,積極吸引國內外光芯片龍頭企業在粵設立總部、投資建設重大項目,建立重大項目投資決策和快速落地聯動響應機制。并加大光芯片產業應用場景試點示范,加快開展重點項目應用場景示范和市場驗證。《行動方案》還顯示,將強化資源保障,統籌全省人才引進專項資源,大力引進一批光芯片領域“高精尖缺”人才。同時,鼓勵有條件的高校、科研院所完善相關領域教學資源和實踐平臺,深化產學研合作協同育人,加快培養滿足產業發展急需的創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