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2024智能汽車鏈暨數字科技鏈企業合作洽談會將在北京召開。極目新聞記者從武漢市投資促進局獲悉,武漢重要支柱產業之一的光電子信息產業,是本次洽談會聚焦的重要產業之一。
武漢的光電子信息產業實力有多強?據介紹,我國光電子產業規模和產量已領先于歐洲、北美、日韓等地區,產業規模位列全球第一。其中,武漢支撐起全國光電子產業半壁江山,成為全球光電子產業發展中一座繞不開的城市。
1976年,武漢郵科院一個簡陋實驗室里,一根長度為17米的“玻璃細絲”從科研人員手中緩緩流過,這是中國第一根石英光纖。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近半個世紀前的“第一束光”竟牽引出如今數千億級的產業規模。今年前三季度,武漢全市光電子信息制造業產值超3000億元,為武漢工業經濟增長加裝上強勁引擎。
今天的武漢,聚集超1.6萬家光電子信息企業,形成了完善的產業鏈和上下游配套體系,形成了光通信、光電顯示、激光、集成電路、光電器件、光電傳感等“光芯屏端網”全產業鏈。中國信科、華工科技、長飛等本土“鏈主”企業,海微科技、光迅科技等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匯集于此。以海微科技為例,已成為國內排名前五的智能座艙顯示產品供應商。據企業數據顯示,海微車載OLED零件出貨量全球占比超四成,展現出強大的全球市場競爭力。
“一束光”,可以變幻出萬千創新因子。隨著汽車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共享化加速發展,一項項光電子信息技術正快速應用于汽車領域,在光谷成長出的“光芯屏端網”萬億級產業鏈,正在加速“上車上路”,光谷也由此成為新能源與智汽產業的“新銳選手”。
去年8月,武漢經開區出臺《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戰略提升行動方案(2023—2025年)》,其中提出構建“雙谷”聯動新生態,深化“車谷”與“光谷”雙向聯動,重點推動5G通信、人工智能、高精地圖、車規級芯片、北斗導航等領域優勢企業與整車企業構建技術聯合開發、產品協作配套的良性創新生態。“光車聯動”正從2個產業的雙向奔赴,拓展為光谷和車谷2個科技創新高地的攜手前行,這為武漢加速培育新質生產力帶來了更多想象力。
武漢光電子信息產業的蓬勃發展,離不開政策的有力支持與深厚的產業優勢根基。依托92所高校、101家科研院所、百萬在校大學生等強大智力資源,構建“孵化器—初創企業—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誕生新產業”的科技型企業梯度培育鏈條,搭建企業上市“綠色通道”……武漢市經信局電子信息產業處主要負責人介紹,多年來,武漢在光電子信息產業領域“精耕細作”,厚植產業土壤,推動武漢光電子信息集群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全國唯一的國家級光電子產業知識產權運營中心落戶武漢。
數字經濟浪潮下,AI、云計算、大數據等新質生產力蓬勃興起,為光電子信息產業注入了強勁活力。長江計算、光迅科技等武漢企業積極搶抓機遇,在人工智能領域表現尤為突出。以光迅科技為例,其800G高速光模塊在面向AI等應用的智算中心建設中發揮關鍵作用,今年逐步上量且供不應求,第三季度營收同比增幅達49.99%。
光谷的未來還能有多大的想象空間?回望武漢市政府2022年定下的目標,到2025年,光谷經濟總量突破5000億元,培育1—2家千億級“產業航母”企業、10家百億級行業龍頭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10000家、集聚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學家,涌現若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原創成果,成為全球重要科技創新策源地。到2035年,全區綜合實力大幅躍升,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初步建成“世界光谷”。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中國光學學會副秘書長顧波、中國電子元件行業協會秘書長古群等專家認為,當前我國光電子產業規模位居世界前列,但必須看到高端產品產業化、自主化水平、光電子產品附加值和從業人員人均貢獻值等方面有待進一步提高。“推動光電子信息產業更好發展,必須更加開放和包容,要引導和鼓勵跨界融合,形成開放共享的集成創新模式。”
面對機遇與挑戰,即將召開的2024智能汽車鏈暨數字科技鏈企業合作洽談會,將為光電子信息與智能汽車、數字科技等產業合作與項目洽談搭建廣闊平臺。業內人士表示,此次洽談會將促進企業間深度交流與資源整合,進一步推動產業間緊密融合與協同創新,為未來產業融合變革的生動實踐指引方向。
(來源:極目新聞)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