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經濟日報》聚焦華工科技,整版刊發《華工科技攀高向新》,深入報道公司錨定“全球首發、行業領先、專精特新”的目標方向,發力自主創新、產業鏈協同創新,向行業創新高峰攀登的拼搏故事。 以下為報道原文: 近年來,華工科技產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工科技”)錨定“全球首發、行業領先、專精特新”的目標方向,發力自主創新、產業鏈協同創新,實現企業發展攀高向新。自2021年完成校企分離改革以來,企業連續5年銷售收入復合增長率15%,凈利潤增長18%,研發投入增長25%,海外銷售收入增長32%。旗下3家企業入選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改革創新 脫胎于華中科技大學的華工科技,20多年前走出“象牙塔”辦企業,走向9公里外的華中科大科技園,如今,國內外產業基地、分支機構已有30多個。 大客戶戰略、增量績效變革、劃小核算單元培育創客、IPD、精益生產……年銷售額不足8000萬元的校辦企業華麗轉身為行業領軍企業。華工科技董事長馬新強說,看變革比看成績更為重要。 2021年,華工科技完成校企分離改制“關鍵一躍”,控股股東由武漢華中科技大產業集團有限公司變更為國恒基金。采取基金收購的形式,馬新強及核心骨干設立武漢潤君達企業管理中心。公司擬訂了核心骨干團隊專項管理辦法,貫徹增量利潤的倒金字塔獎勵原則,實現了公司管理團隊、核心骨干員工的自身利益與企業發展深度綁定。當年,企業銷售收入從2020年的61.38億元提升至101.67億元。改制大大拓展了華工科技的戰略發展空間。 在位于“中國光谷”未來二路的華工科技智能制造未來園區對面,湖北省武漢新城中軸線10大重點項目之一——華工科技光電子信息研創園一期項目將于2025年6月投入使用,將用于硅光模塊、下一代光模塊等產品研發、生產。 新一輪AI競賽,直接點燃了對高速光模塊的需求。華工科技核心子公司華工正源2024年在全國率先推出1.6Tb/s硅光高速光模塊,搭載華工正源自主研發的單波200G硅光芯片,也是目前全球先進的高速率光模塊。 “數據和智算中心對高端光模塊的需求量預計在未來3年內會高速增長。1.6T甚至更高速的光模塊,將成為支撐數據中心向更高算力進軍的有力支撐。”華工正源總經理胡長飛說,3.2T等更高速光模塊產品也將在今年發布。 在位于孝感高新區的華工科技電子產業園多個自動化生產車間內,員工在產線上加緊生產。開年以來,旗下核心企業華工高理智慧家電、智慧汽車、光伏儲能等領域銷售火力全開,訂單紛至沓來,一季度預計訂單增幅超過50%。 自2024年開始,華工高理圍繞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生態鏈、人工智能及物聯網感知層發展需求,自主掌握核心智能控制技術,推出冷媒氣體傳感器、車載環境感知集成傳感器等新型傳感器,大步邁向智能化傳感器時代。“低空飛行汽車、智能機器人進一步打開了傳感器的場景應用空間,我們將豐富技術路線、深耕細分,推動智能傳感器規模的大幅提升。”華工高理總經理聶波說。 雙向奔赴 1.6T高速光模塊、半導體晶圓高精度切割和退火技術與裝備、晶圓測試探針卡制造裝備、三維激光微納刻蝕技術與裝備、全天候激光除草機器人、電解槽及燃料電池核心部件激光加工裝備……近年來,華工科技加大創新投入,一系列創新型產品應運而生。 只需2秒鐘左右,脈沖激光束就能完成孔徑不到0.5毫米的微孔加工。這是華工科技研制的航空發動機熱端關鍵零部件激光加工裝備所具備的能力。 微孔加工有何價值?華工激光三維五軸產品線總工程師胡軍巍介紹,航空發動機的燃燒室工作時,溫度最高可達2000攝氏度左右,為了提高發動機的推重比,防止零部件“熔化”,需要激光加工微小直徑、特殊角度的氣膜孔,做成冷卻空氣層進行冷卻降溫。 根據熱端部件的特點,華工科技聯合華中科技大學、江蘇某企業等多家單位,突破一系列關鍵核心技術,研制出這臺激光加工裝備,讓發動機在快速降溫的同時,又能給關鍵部位穿上“保護衣”,有效提升了我國航空發動機關鍵零部件加工水平。 華工科技高度重視通過產學研用協同創新來提升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2012年便在行業率先發起成立技術創新戰略聯盟,2024年又牽頭成立了武漢市半導體聯合實驗室,匯聚了華中科技大學、九峰山實驗室、華日激光、長飛先進等上下游企業近10家。 越來越多的“手牽手”依托華工科技中央研究院從牽頭承擔重大科技項目,到攜手組建創新聯合體,再到合力開展技術攻關,2年多來,華工科技簽署戰略合作的單位已近30家。 華工科技所在的光電子信息產業是資本密集型產業,為把金融活水引入這一領域,華工科技旗下華工投資形成“直投+科創天使+創投基金+產業基金”組合的多層次投資矩陣,通過專業化、市場化運作,助力技術先進、成長性強的產業鏈企業做強做優做大,不斷壯大產業生態圈。 聚集英才 科技創新,一靠投入,二靠人才。 以科技為第一生產力的經濟發展模式,需要一大批既具有科研和原創能力,也能深刻理解、準確把握行業發展的復合型人才。 近年來,華工科技著力提高人才引進、培養質量,突出高精尖導向,一方面,在已有的“三級培訓”體系基礎上,與中科大、西安交大、華科大、大連理工等6所高校聯合培養工程碩博士、卓越工程師隊伍。另一方面,堅定實施“博士100計劃”,每年招攬優秀碩博士人才不少于200名。 華工科技中央研究院軟件研究中心由一群在各自專業深耕多年的卓越碩博工程師組成,平均年齡不到30歲,成員的研究與所學涵蓋了仿真、視覺算法、人工智能、運控等多個方向。 為青年科技人才“搭臺子”“壓擔子”,大膽使用青年人才參與甚至牽頭負責重大科技項目,讓更多人才在攻克一個個難題中脫穎而出。初步統計,華工科技35歲以下重點項目負責人占比超過30%。 對取得突出成績的科技人才實行政治待遇、榮譽獎勵、培訓深造、職稱評審、項目經費、住房及子女入學“六優先”,不遺余力打好“引才、育才、用才”組合拳,筑牢人才高地。 目前,華工科技已造就了一支以80余名領軍人才、600多名核心骨干為支撐的超過2300人的技術人才隊伍,為企業可持續發展乃至光電子產業發展提供了智力源泉。 “未來,我們將更加強化國際化人才的塑造和培養,因地制宜培育本地化研發、供應鏈體系,以國際化人才深度對接全球市場。”馬新強介紹,經過10余年的戰略部署,華工科技在北美、歐洲、東南亞、澳洲設立了10余個制造基地。下一步,華工科技的關鍵詞就是“敢想敢干”,在智能化時代進一步探索新領域、新賽道,打開戰略空間,成為全球有影響力的科技企業。 25歲正青春,“追光者”華工科技經歷蝶變、革新和重塑,正在迎來無限可能的未來。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