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高新區這片創新沃土上,民營科技企業正以技術突破為矛,以產業協同為盾,書寫著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作為光子產業鏈的重要成員,中智科儀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智科儀”)憑借自主創新的“穿透成像技術”,打破國外技術壁壘,推動科研儀器國產化進程,成為西安高新區培育新質生產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標桿企業。在“雙中心”建設機遇下,中智科儀正加速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技術突圍:從實驗室尖兵到產業推手
“高端科研儀器曾長期被國外壟斷,單臺設備售價超百萬元,交付周期長達一年。我們創業的初心,就是要破解這一‘卡脖子’難題。”中智科儀聯合創始人金鵬程回憶道。2016年,金鵬程與方正軍創立中智科儀(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正式踏上自主創新之路。
2018年,中智科儀開啟戰略轉型,聚焦門控成像領域,通過底層邏輯重構,將傳統科研儀器的體積、功耗和成本壓縮至原產品的1/10至1/50。2021年,企業推出國內首款商業化“逐光”皮秒時間分辨門控相機。這款手持設備可在透火、透煙霧場景下實現長視距穿透成像,性能比肩國際一流產品,成本僅為國外競品的十分之一。憑借“極速交付+極致性價比”,中智科儀重構行業標準:貨期從1年壓縮至1個月,成本降低90%,并實現24小時實時技術響應。
技術突破迅速轉化為產業價值。在消防救援中,“逐光”系列設備可穿透火勢和濃煙識別生命體征,提升搜救效率;在智能交通領域,遠距離穿透濃霧彌補監控短板;在工業焊接場景中,實時監測高溫爐內狀態提升成品率。目前,產品已服務全國上百家科研單位,并在交通、消防、焊接等領域形成試點應用。2024年,企業產值突破6100萬元,實現從“實驗室尖兵”到“產業推手”的跨越。
生態賦能:西安高新區全周期護航企業發展
作為“雙中心”核心承載區,西安高新區以精準政策為企業掃清發展障礙。2024年光子產業峰會上,中智科儀作為重點引進企業簽約落戶,高新區“一企一策”政策全程護航,聯動金融機構提供2000萬元首輪融資及1000萬元銀行授信,破解研發資金短缺難題。
人才引育是高新區賦能的另一抓手。2018年,企業與西安交通大學共建超快成像聯合實驗室,依托交大“瞬態光子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設備,將光源集成效率提升50%;與西北工業大學合作開發的智能算法,使成像數據處理速度提高3倍。同時,通過“校企共引”機制,高新區促成西安理工大學副教授團隊入駐企業,并計劃2025年新增2-3名高級職稱人才;聯合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定向輸送光電領域畢業生,近三年累計吸納40余名研發人才,團隊碩士以上學歷占比超70%。
“高新區的集聚效應讓創新成本降低50%。”金鵬程算了一筆賬:研發中心與供應商直線距離不超過3公里,聯合攻關響應時間縮短至2小時;同時,西安光機所的產業轉化能力為技術落地按下快進鍵。“光機所的超快診斷技術積淀,讓我們少走五年彎路。”金鵬程介紹,雙方聯合研發的皮秒級成像設備已應用于量子通信、可控核聚變等國家重大科技工程。此外,中智科儀與卓鐳激光、炬光科技等上游企業深度綁定,采用定制光源解決高溫測量難題,引入先進封裝工藝將設備體積縮小60%,產品迭代效率提升30%。區內企業中科原子的高靈敏度探測器、杏林睿光的微片激光器等核心部件,進一步優化產品性能。下游應用場景覆蓋長三角、珠三角制造業集群,在江蘇智能交通、南方新能源電池生產線等領域形成標桿案例,形成“研發在西安、應用輻射全國”的協同閉環。
未來藍圖:錨定“雙中心”開拓新賽道
面向未來,中智科儀將緊抓“雙中心”建設機遇,持續加大研發投入,拓展分子運動觀測、電子行為分析等前沿技術;聯合應急管理部消防研究所推動穿透成像技術標準制定;拓展醫療內窺成像、半導體檢測等民生領域應用。
如今,西安高新區光子產業規模已突破300億元,匯聚鏈上企業200余家,中智科儀等創新主體正以“見所未見”的魄力,為中國硬科技崛起標注“高新坐標”。
(中國日報陜西記者站 秦峰|張海珊)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