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有高校背景的國有上市公司,要有超利潤的目標,我們必須站在國家層面來考慮經營發展,這幾年我們承擔了國家很多重大科研項目。”馬新強表示,“我們在激光技術及傳感器領域已經代表了國家競爭力,具備了國際競爭力。”
證券時報記者 曾燦“我們專注于高科技產品的研發、制造,心無旁騖,一直沒有搞房地產,也沒有炒股票,就是一心一意地聚焦于我們這個行業,通過研發、創新驅動,持續、穩定地發展。”
這是華工科技(000988)董事長、總裁馬新強,在總結公司近年來發展概況時的表述。在實體經濟增速放緩的宏觀環境下,身處制造業的華工科技卻保持著相對較好的業績增速,公司2017年凈利潤同比增長41.06%。
18年前,華工科技曾以“A股首家以激光為主業的上市公司”作為自己的名片,如今,該公司已成長為集激光先進裝備、光通信、傳感器等業務于一體的高端裝備制造集團,并在各自領域占據著行業的領先位置。
為進一步了解公司產業發展情況,證券時報“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在行動”報道組,近日走進華工科技。據馬新強及華工科技主要子公司負責人介紹,公司在整車焊接、家電用及新能源汽車用傳感器等領域已遠超國內同行,未來將重點拓展應用于新能源汽車及計算機、通信和消費電子行業(3C行業)的產品。
鍛造激光“智造”
核心競爭力
沒有優良的工業母機,如何能做出好的產品?在談及“中國制造2025”等發展戰略之時,一些制造企業的負責人總會向記者發出如此感慨。
一個眾所周知的現狀是,裝備,尤其是高端裝備是目前中國制造的短板。基礎、核心零部件的生產研發是國內裝備制造行業大多數企業難以逾越的關卡。
有行業數據顯示,在國外供應商對基礎零部件的供給、價格、供貨期、規格等多方面陸續開始采取限制措施的情況下,每年有至少70%的行業利潤要被進口零部件“吃掉”。
“要解決這些難題,必須要靠創新驅動。”馬新強介紹說,華工科技一直以創新為主要推動力,而創新要靠人才、人才要靠機制,“我們把人才戰略上升到了一個很重要的地位,這幾年從海外引進了一些行業頂尖專家,其中有10人是國家‘千人計劃’,同時公司在墨爾本、多倫多、硅谷等地均設有研發中心。”
除了引進高端人才之外,華工科技內部也有梯隊的人才培養計劃,包括“青苗計劃”和“菁英班”等。人才集聚帶來的技術革新,逐步形成了華工科技的核心技術能力,如今,在關鍵技術方面,公司正在不斷縮小與國際尖端技術的差距。
華工科技子公司華工激光總經理鄧家科向證券時報記者介紹說,華工科技目前的前沿技術中不少與激光相關,公司已突破了包括光纖激光器、超快激光器在內的多項高端激光器核心技術。
“最開始我們從海外買入10瓦特光纖激光器的時候,成本是20萬元,現在我們國產化后,售價就1萬元。”鄧家科舉例說,國內汽車產業10多年來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國產激光裝備功不可沒,大大降低了制造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由華工科技聯合華中科技大學和神龍、通用、江淮等多家下游車企共同自主研發的“汽車制造中的高質高效激光焊接、切割關鍵工藝及成套裝備”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目前,在汽車制造的激光設備關鍵領域,華工科技基本實現了進口替代。
“從研發的角度來講,公司的技術跟國外差距已經不大,在超快激光器領域,華工科技皮秒、飛秒激光器產品也開始逐步產業化。”馬新強介紹說,包括可用于國防、軍工領域的10萬瓦光纖激光技術,華工科技孵化的企業也已經攻克。
多舉并進補齊市場短板
華工科技的控股股東是華科大產業集團,其背后是國內知名高校華中科技大學。
依托于高校得天獨厚的科研資源,華工科技在吸引人才、技術研發及科研成果轉化等方面具備先天的優勢,這也是公司能在相關領域保持技術領先的原因之一。
“作為有高校背景的國有上市公司,必須要有超利潤的目標,我們必須站在國家層面來考慮經營發展,這幾年我們承擔了國家很多重大科研項目。”馬新強表示,“我們在激光技術及傳感器領域已經代表了國家競爭力,具備了國際競爭力。”
然而,不得不指出的是,高校背景的上市公司,也存在著一些機制上的短板。據馬新強介紹,上市公司一些重大決策都要經過多級審批,周期比較長,有時甚至錯過了一些機遇,“總體而言,我們在科研和產品經營方面是有優勢的,在資本運作方面因決策流程鏈條太長,效率不高,這是不利的方面。”
在國內激光行業,華工科技的主要競爭對手是大族激光,后者是一家民營企業。在談及華工科技與大族激光的差別時,馬新強介紹說,相較大族激光,華工科技的產品更豐富,公司有光通信及傳感器產品,而大族激光目前主要是圍繞激光裝備在開展業務。
馬新強坦陳,目前來看,華工科技在市場能力方面相比大族激光有一定差距,這主要是兩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高校背景的企業市場隊伍狼性不足、手段不靈活;二是所處的市場環境不同,大族激光地處創新高地深圳,周邊地區經濟發達,產業鏈完善,在抓住市場機遇方面有先天優勢。馬新強介紹說,華工科技最近在深圳設立了新能源設備事業部,將借助華南地區完善的產業鏈優勢,占位全球視野,連接優秀資源,在技術研發、市場開拓上進行更深入的探索實踐。
此外,證券時報記者還了解到,為提升市場能力,華工科技還將一些高管下沉到各子公司一線、產品線任職,進一步明確貢獻與收入之間預期,激勵高管聚集業務成長與價值創造。在具體經營策略方面,公司堅定實施大客戶戰略,挖掘新用戶和新行業,在技術創新上,強化高端產品研發,以期不斷提高產品毛利率和公司整體盈利水平。
聚焦
新能源汽車及3C電子
從華工科技目前的產業格局來看,公司業務主要包括激光應用和傳感器兩大領域,其中激光業務又分為激光先進裝備、光通信和激光全息防偽3部分。
目前,華工科技激光先進裝備業務主要由旗下華工激光承載,產品應用范圍包括激光切割、焊接、金屬表面強化處理等;光通信主要是子公司華工正源的光通信器件及智能終端,包括光模塊、光貓等產品;激光全息防偽業務目前規模較小,產品主要用于證照、煙草、食藥品、化妝品等各類包裝的防偽和美觀功能。而傳感器業務則主要由子公司華工高理承載,目前華工高理空調用溫度傳感器的全球市場占有率約70%,新能源汽車用加熱器占國內市場的60%。
談到華工科技未來的發展趨勢和戰略規劃,馬新強表示,今后公司傳統業務仍會繼續增長,“如果說增長發力點,那就是未來我們將聚焦兩個行業——新能源汽車和3C電子。”
據介紹,新能源汽車受益國家政策,每年要保證7%的新能源汽車銷售比,華工科技認為這是難得的機遇,原因之一是新能源汽車要求輕量化,很多采用鋁車身,而全鋁車身不能用傳統焊接工藝,只能用激光焊接;如果遇到多種車型共線生產,激光焊接的優勢更能得到體現。
“車身焊接業務,我們在國內占90%的市場份額,現在還沒有競爭對手,因此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對我們而言是很大的機遇。”馬新強說,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車對傳感器需求量很大。目前,華工科技較為成熟的新能源汽車傳感器產品包括PTC加熱器(風加熱)、水加熱組件,現已在比亞迪、上汽、吉利、江淮等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車上批量使用,公司預計后期市場還將逐步擴大。
從華工科技提供的經營數據來看,公司車用傳感器業務近3年平均增長率在80%以上,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公司加熱器產品的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60%以上,且已成為特斯拉的供應商。
“另一個行業3C電子方面,因電子產品升級換代很快,其加工需要大量用到精密加工的激光器。”馬新強介紹說,華工科技在藍寶石切割、OLED切割等方面均有技術和產品優勢,“圍繞3C電子我們可能要進一步布局,把國內外3C電子知名廠商作為戰略性客戶,目前公司對這些大客戶的銷售份額在不斷提升。”
馬新強還介紹說,華工科技未來可能要圍繞顯示面板產業進行拓展,公司分析認為該領域在2019年可能會有200億元-300億元規模的激光設備需求。
儲備技術
趕上5G建設風口
當下通訊領域的熱門話題,莫過于5G。作為華工科技旗下重要的業務板塊之一,華工正源正在加緊研發光模塊核心芯片技術,以期在5G建設大潮來臨之際,滿足大規模的市場需求。
在華工正源總經理胡長飛看來,5G網絡如果能夠覆蓋,便可以帶動VR、IR等行業的應用,以及工業互聯網、無人駕駛、車聯網、物聯網的實現。而5G通信不論是基站的建設還是信息傳輸,都需要用到光模塊,華工正源目前的主要業務正是集中在光模塊、光電互聯領域。
“我們在無線領域的應用,至少占據了30%以上的市場份額。”胡長飛介紹說,在5G方面,不論是25G還是100G的高速光模塊,華工正源已經在按照5G主要設備商華為、諾基亞等客戶的需求計劃,穩步推進相關產品的研制和生產。
2018年以來,中國移動已經在上海、廣州、蘇州、武漢等幾個城市開展5G網絡的布局,根據規劃,這幾個城市中每個都要建100座基站,現已經開始在采購一些光模塊。“現在我們已經獲得了一些批量訂單,已有部分5G光模塊產品在售。”胡長飛說。
值得指出的是,從產品成本構成來看,目前光芯片占到光器件成本的60%左右,但國內企業在高端光芯片方面的技術能力尚較薄弱。
“目前公司向客戶送樣測試的5G光模塊芯片還是以外采為主,當然自主研發也在同步進行。”胡長飛表示,“我們希望到2020年左右,5G建設需求規模上量的時候,我們自主研發的芯片能實現批量商用。”
據介紹,華工正源具備“芯片—器件—模塊”的垂直整合能力,擁有大規模生產線體,并已建成國內最先進的批量有源器件和光模塊生產線。
目前,華工正源與多家企業共同發起設立武漢云嶺光電,主要從事半導體激光器和探測器的設計、生產、封裝和銷售。基于華工正源在低速光芯片的生產研發基礎,云嶺光電將主要研發高速光芯片,以期提高公司在高端產品方面的市場競爭力。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