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納結構的慢光技術是構建下一代芯片級全光緩存的關鍵。未來片上光子技術取代電子技術的核心是光緩存、光邏輯門等全光信號處理。雖然當前的一些研究者在慢光研究方面提出了一些改善光子晶體帶寬的新型結構,但是這些結構的慢光品質因子—延遲—帶寬積很低。雖然某些結構取得了大的延遲—帶寬積,但是慢光的程度卻損失了(光速被增加)。當前慢光品質因子的增加是以犧牲慢光為代價的。
硅基光互連和信號處理小組的博士生郝然,在張新亮教授和郜定山副教授指導下,首次提出了一種有效的增大延遲-帶寬積的優化方法,并且這種方法沒有改變光速,也就是說,不以犧牲慢光程度為代價。這一研究對于光子晶體慢光波導的應用有重大意義,極大地提高了慢光器件的整體性能,只修改常規光子晶體的某些幾何參數就能實現,可以不再需要復雜外在條件。況且,我們提出的這種優化途徑是一種普遍適用的方法,可以適用于已發表的所有基于光子晶體的慢光結構,增加它們的延遲—帶寬積。
該項工作得到French Government Scholarship支持,相關的研究成果發表在Optics Express(Vol. 18, Iss. 16, pp.16309–16319,2010)上。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