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機器人

    自動化革命圍堵中國制造

    星之球激光 來源:工控網2012-07-13 我要評論(0 )   

    用機器人打敗人,是美國再工業化戰略的方法之一。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之后,奧巴馬總統以及許多美國企業家,都在呼吁要重新回歸制造業,并宣稱未來20年將通過發展高端制造...

           用“機器人”打敗“人”,是美國“再工業化”戰略的方法之一。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之后,奧巴馬總統以及許多美國企業家,都在呼吁要“重新回歸制造業”,并宣稱未來20年將通過發展高端制造業,重構全球制造業競爭格局。

      美國由“去工業化”到“再工業化”的轉變,絕不是簡單回歸“美國制造”,而是為了搶占新一輪科技和產業競爭制高點。

      經過金融危機后的反思,美國人已經認識到長期“外包”政策,導致國內產業空心化,造成諸多社會弊病。上海社科院研究員楊建文認為,發達國家終于搞明白了,高新技術和金融雖然能賺錢,但提供的就業崗位有限,而且門檻較高,因此廣大的社會中下層難以從經濟發展中獲益,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失業率高,引發激烈的社會矛盾與動蕩。

      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外包”的全球化分工,也逐漸顯露弊端。長期依靠廉價勞動力生產雖然造就了“世界工廠”,但低工資運行的模式越來越走不下去了,貧富差距拉大,社會矛盾凸顯。

      “外包”模式同時激化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內部矛盾,提高收入成為各國民眾的共同訴求。但是,受制于人力成本的限制,發達國家顯然不可能重新拿回那些“低利潤環節的制造業”,他們必須繼續“向高端進軍”,通過顛覆性的技術革新,把那些流失的傳統制造業“搶回來”。

      楊建文稱,發達國家的‘再工業化’是通過搶占國際市場來實現的,通過政治、經濟、外交、軍事、貿易手段綜合運用,打組合拳,重心是攻市場占有額,從而帶動國內廠商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再帶動就業率提高,社會矛盾減緩。”

      受歐債危機影響,歐盟區成員國在緊迫形勢下就“再工業化”也正在達成一致。

      歐盟委員會副主席塔加尼最近說,歐洲正面臨嚴重的經濟危機,要把這次危機轉化成機遇,就必須重振歐洲工業,因為工業是實體經濟的主要貢獻者。

      歐盟委員會由此提出“新工業革命”理念,強調技術創新、結構改革,改變碳氫化合物為主的能源結構,更有效和可持續地利用資源,同時大力推進新的生產方式包括機器人、數字技術、先進材料、可循環能源等新興產業。

      “這將對中國制造轉型升級形成圍堵之勢。”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遲福林,在此前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上表示,歐美等國正在借“再工業化”重新搭起貿易壁壘,并且通過碳稅、勞工標準、社會責任等規則,重奪國際產業競爭主導權。

      他認為,前有發達國家搶占高端制造業,后有新興國家承接中低端制造業轉移,“中國制造”長期依賴的低成本的比較優勢逐步削弱,新的競爭優勢卻尚未形成。

      據統計,以制造業人員平均工資為例,目前越南大約是每月1000元人民幣,印度大概是600元,而中國東部沿海已經達到2500元至3000元。典型案例是,中國一度是耐克品牌最大的全球制造基地,生產了40%的耐克鞋,但目前越南超過中國成為耐克最大生產基地。

     

    轉載請注明出處。

    暫無關鍵詞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