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其他

    武漢東湖高新區年總收入破5000億 光子產業近2000億

    星之球激光 來源:長江商報2013-01-07 我要評論(0 )   

    同比增長31.39%,超額完成既定目標;其中光電子產業繼續領跑 1月7日消息,新的一年初曬成績是武漢東湖高新區保持多年的慣例,記者昨日從東湖高新區管委會獲悉,2012年該...

    同比增長31.39%,超額完成既定目標;其中光電子產業繼續領跑

      同比增長31.39%,超額完成既定目標;其中光電子產業繼續領跑

            1月7日消息,新的一年初“曬”成績是武漢東湖高新區保持多年的慣例,記者昨日從東湖高新區管委會獲悉,2012年該區全年企業總收入為5006億元,同比增長31.39%,超額完成年初既定目標5000億元大關,且較2011年光谷企業總收入3810億元增加了1196億元。

      “除了保持數量上高速增長,高新區企業質量也在不斷提升。”高新區相關人士稱,質量的變化主要體現在高新技術產業獲得較快發展、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大量優質企業與項目入駐高新區、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四大方面。

     

    光電子信息產業繼續領跑

      2012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3783億元,同比增長32.50%,這一增長率比上一年高5.78%。

      東湖高新區的產業結構為“131”形態,即光電子信息為核心產業,生物、環保節能、高端裝備為戰略產業,高技術服務業為先導產業。

      光電子信息產業“領頭羊”的地位從高新區成立之日起未曾被撼動過,去年該產業的企業總收入接近2000億元。

      長飛光纖光纜有限公司是光電子領域的重點企業之一,其發展歷程可看做光谷光電子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2000年武漢·中國光谷建設啟動,當時公司產品的銷售額世界排名第16位,年產值為32億元。次年,全球光電子產業大調整,產業發展遇到“寒流”,長飛公司趁機進行技術改造,搶占國際市場,到2009年,其國際市場的占有率上升到25%,世界排名第一。截至2011年,長飛公司的光纖光纜生產銷售規模已經連續3年世界第一,產值達到41億元。預計2012年產值在60億元以上。

      此外,光谷的光電器件的國內市場占有率60%,國際市場占有率6%;光傳輸設備國內市場占有率10%;激光產品的國內市場占有率一直保持在50%左右,在全球產業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

     

    生物產業企業總收入401億

      高新區產業發展的另外一大亮點來自后起之秀——生物產業,短短四年內其企業總收入突破400億元。另外,聚集400多家生物企業的光谷生物城,成為僅次于上海張江和北京中關村的全國第三大生物產業基地。

      最新的數據顯示,2012年光谷生物產業企業總收入401.12億元,在高新區的五大產業中僅占比8.01%,但其增長速度達到32.78%,僅次于“領頭羊”光電子信息產業的32.92%。另據介紹,去年光谷生物城新簽約項目105家,協議內資投資額117.81億元。

      按照規劃,到2015年,生物城將實現生物產業產值420億元,聚集企業500家、跨國公司20家;到2020年,實現生物產業產值1300億元,聚集企業700家、跨國公司30家,成為光谷的第二大支柱產業。

      此外,高技術服務業快速發展,數據顯示,高技術服務業企業總收入占高新區企業總收入的比重從2011年的15.99%躍升到20.02%。

     

    3-5年培育一批百億企業

      《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明確提出,到2015年,實現企業總收入1萬億元,2020年實現企業總收入3萬億元。

      東湖高新區黨工委書記馬旭明近日表示,高新區將繼續做大做強光電子信息產業、生物、現代裝備制造、能源環保、現代服務業五大產業,確保五大產業每年以25%以上的速度增長。同時,大力實施“領軍企業推進計劃”,3-5年培育一批100億元企業,并將一批瞪羚企業培育成10億元企業。

      ◇創新

      新增3家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

      除壯大自身優勢產業外,高新區去年還積極進京、赴美吆喝,引進大量優質企業與項目入駐。

      2012年高新區招商引資總額162.76億元。新批外資企業35家,增資項目12個,總投資70065.52萬美元,合同外資27102.244萬美元,其中過千萬美元以上外資項目16個。引進世界500強企業10家,50億元以上的項目3個。

      另外,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新增3家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烽火、長飛、凱迪),新建17家國家級技術創新平臺和44家省級技術創新平臺。孵化器、加速器數量達到29家(國家級孵化器有8家),孵化面積增到260萬平方米。新組建了激光先進制造工藝、軟件測試等公共服務平臺,激光加工、光纖材料2個國家級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總數達到27個,其中國家級5個。

     

    轉載請注明出處。

    暫無關鍵詞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