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及其同事張強、陳騰云與清華大學馬雄峰等組成的聯合研究小組,利用與美國斯坦福大學聯合開發的高效低噪聲上轉換單光子探測器,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測量器件無關的量子密鑰分發,成功解決了現實環境中單光子探測系統易被黑客攻擊的安全隱患,大大提高了現實量子密鑰分發系統的安全性。該研究成果日前發表于《物理評論快報》。
量子密鑰分發以量子物理與信息學為基礎,被認為是安全性最高的加密方式。
然而,盡管量子密鑰分發在理論上具有無條件安全性,但原始方案要求使用理想的單光子源和單光子探測器,這在現實條件下很難實現,導致現實的量子密鑰分發系統可能存在各種各樣的安全隱患。
為此,潘建偉小組發展了獨立激光光源的干涉技術,并與斯坦福大學聯合開發了國際上迄今為止最先進的室溫通信波段單光子探測器。
在此基礎上,結合馬雄峰的理論分析,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測量設備無關的安全量子密鑰分發。該實驗先天免疫于任何針對探測系統的攻擊,完美解決了探測系統的安全隱患問題。另外,該實驗系統兼顧采用誘騙態方案,同時保證了非理想光源系統的安全性。
該工作在實用化量子通信領域具有重要意義,被審稿人稱贊為“該領域的重要貢獻”。《物理評論快報》還以新聞發布的形式向科技界、新聞媒體重點推介了該工作,美國學術期刊《科學》雜志、美國物理學會下屬《物理學觀點》和英國新聞刊物《經濟學人》等都對此工作進行了專題報道。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