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體能”上來說,他們是“漢子”,可以搬運重物、焊接切割;從“智能”上來說,他們是“工程師”,不僅“智商”高,還可以在迪拜控制無人地鐵……這是新安晚報記者在安徽大巨工業機器人制造有限公司里看到的場景。而這家公司所在的合肥瑤海都市科技工業園,正在成為多家中小微企業的聚集地。
“機器漢子”能抵7.5個人
10月31日下午3點,在合肥瑤海都市科技工業園里,一個空曠的大廳內,一臺紅黑相間的機器,正揮舞著巨大的“手臂”,將一麻袋的重物搬起,扭一下“腰”,“舉重若輕”地將重物放在另一邊的地上。
這臺機器旁邊,工作人員拿著一個書本大小的控制板,上面不僅有液晶屏,還有各種按鈕。工作人員輕點控制板上的按鈕,身前的機器便做出各種指令動作。
“這是一臺智能工業機器人。”安徽大巨工業機器人制造有限公司銷售副總經理袁占峰向記者介紹,工作人員正在操控的這臺機器的全名是“碼垛機器人”,“主要用于袋裝、箱體等重物的搬運。”
而距離這臺機器人不遠的地方,還有一臺長得稍微“苗條”一點的機器人,跟“碼垛機器人”比起來,這臺6軸機器人的工作可就精細多了,“這臺機器人可用于焊接切割、噴膠噴漆,運轉當中的誤差不超過0.1毫米,工作起來起碼相當于7.5個成年人的工作效率。”袁占峰說。
實際上,在安徽大巨工業機器人制造有限公司的這個大廳里,像這樣的機器人還有很多。
“智能司機”可駕駛地鐵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安徽大巨工業機器人制造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自主創新、產研一體的企業,主要工作就是為中高端客戶量身定制智能工業機器人。
這家公司的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現在的規模并不大,是“土生土長”的合肥企業,自2004年組建以來,在智能工業機器人領域表現搶眼,“像格力、海爾、中儲糧等大型企業,都是我們的客戶。”
值得一提的是,大巨公司研發的智能工業機器人,不僅走進中國不少大型企業,還正一步步走出國門。
“我們研發了一種智能變頻系統,目前正應用于迪拜無人駕駛地鐵線。”袁占峰介紹,到明年初的時候,配套的機器人也將生產出來,屆時將可以駕駛地鐵。
據了解,在安徽大巨工業機器人制造有限公司的未來規劃中,今年將生產200臺機器人,納稅350萬元。預計未來三年年產值過億元,實現利稅近千萬元。
園區“筑巢”企業“孵蛋”
2013年初,借著合肥瑤海區打造物聯網產業園的“東風”,安徽大巨工業機器人制造有限公司入戶瑤海都市科技工業園,“瑤海區給了我們大力支持,各種配套設施也在建設當中。”袁占峰表示。
安徽大巨工業機器人制造有限公司的發展只是眾多科技企業落地的一個縮影。如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落戶瑤海都市科技工業園。據了解,這個科技園規劃用地621畝,規劃建筑面積120萬平方米。目前,該園區在建的一期工程占地282畝,工業廠房33萬平方米,落戶的大部分是中小微企業。
合肥龍崗綜合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張金平向記者介紹,這些都市科技工業企業大都是中小微企業,具有低污染、低能耗、低物耗等特點,同時技術含量比較高。
“在我們園區里,不僅僅有智能機器人生產企業,還有節能企業、環保企業、電子商務企業等,這些中小微企業聚集在一起,產生了集聚效應。未來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合肥產品走向世界。”對于園區的前景,張金平自信滿滿。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