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機器人

    廣州謀劃千億機器人產業 關鍵技術成發展瓶頸

    星之球激光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2014-03-11 我要評論(0 )   

    再過幾年,當你走進珠三角某個企業的生產車間時,看到的可能不再是工人,而是一個個機器人(50.920, -0.47, -0.91%)。 3月3日,廣州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 《廣州市推...

        再過幾年,當你走進珠三角某個企業的生產車間時,看到的可能不再是工人,而是一個個機器人(50.920, -0.47, -0.91%)。

       3月3日,廣州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 《廣州市推動工業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顯示,廣州到2020年將培育形成超千億元以工業機器人為核心的智能裝備產業集群。

       廣州機械院工程師、廣州工業機器人制造和應用產業聯盟副秘書長周朝森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廣州機器人市場潛力巨大,但制造機器人的關鍵零部件技術目前國內還沒有完全掌握,成為這個產業發展的制約。

      打造千億元產業集群

       《意見》提出,到2020年廣州“成為全省智能裝備制造業發展的先行區,全國最具規模和最具競爭力的工業機器人和智能裝備產業基地之一”。

       具體而言,廣州要打造千億規模的產業集群,形成年產10萬臺(套)工業機器人整機及智能裝備的產能規模,培育1~2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百億元級工業機器人龍頭企業和5~10家相關配套骨干企業,打造2~3個工業機器人產業園。

       中商情報網產業研究院機械行業研究員李俊華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廣州是沿海經濟發展龍頭,機器人的需求處于全國前列,機器人研發制造方面,廣州一些公司也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可以說廣州工業機器人產業是全國的風向標。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珠三角一些大型企業對機器人的需求很大。美的空調事業部相關人士去年9月曾向記者表示,美的空調在制造環節將依靠自動化設備、機器人來提升人員效率和產品質量,生產員工將由2011年的5萬人減至2014年的2.5萬,這些工人都將由機器代替。此外,富士康此前也提出了“百萬機器人”計劃,希望以機器帶代替人工。

       根據《意見》,到2020年,廣州全市80%以上的制造業企業應用工業機器人及智能裝備。而據《南方都市報》報道,廣州市經貿委副主任易鳴稱,當前珠三角地區的工業機器人需求量增長速度達30%,廣州發展(5.05, -0.03, -0.59%)工業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可有效應對要素成本和人力成本上漲。

      關鍵零部件技術不成熟

       雖然國內工業機器人行業潛力巨大,但我國發展這一行業仍面臨重重挑戰。李俊華表示,總體來看,我國工業機器人制造業與國外先進水平相去甚遠,從事機器人研究與制造的技術力量相對分散,同時我國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還很低,應用范圍比較小,發展潛力有待進一步挖掘。

       其中在核心技術方面,中國企業普遍面臨著無法完全掌握關鍵零部件技術的困局。周朝森告訴記者,工業機器人的關鍵零部件包括三個,分別是減速器、電機、控制器。其中高端減速機部件全部被國外品牌壟斷,國內企業做出來的性能、穩定性都與國外的有差距,而電機和控制器的技術雖然較成熟,但是跟國外比也有差距。

       李俊華指出,目前中國工業機器人行業的技術現狀就是高端技術研究能力不強,關鍵零部件還依賴進口,而基礎技術又普及不夠,導致制造能力相對低下,無能力實現精細加工。

       因此,業界普遍認為,技術研發能力的提升將是未來該行業發展的重中之重。而此前工信部發布的《關于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中也曾強調,要在核心技術及零部件上實現突破。

       不過,要有突破并不容易。李俊華表示,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企業進入工業機器人這一熱門領域,但具有競爭實力的企業相對較少,企業各自為戰,難以形成合力。

       以廣州為例,李俊華認為,廣州的企業大多生產規模小、沒有形成產業集群效應;其次,品牌影響力不夠,一直處于國外品牌的“壓迫”之下。

       周朝森指出,廣州機器人產業的上游和中游相關企業在20到30家。此前,《廣州日報》也曾援引易鳴的話說,目前廣州工業機器人的核心產值較小,大概在二三十億元規模。

       李俊華認為,要攻克工業機器人行業的重重難題,首先,企業要在技術上專注,集中力量在某一領域有關鍵性突破,從而“以點帶面”,形成對國外品牌的步步逼近;其次,注重產業鏈的擴展,上游研發企業可以憑借技術優勢,延伸到下游應用領域,增強對產業鏈的把控能力;再次,行業內要加強合作,形成產業集群。另外,政府政策支持也要跟上,制定明確的科技發展綱領和產業發展政策,注重人才的引進與培養,提供良好的信貸、稅收等投資環境。

     

    轉載請注明出處。

    暫無關鍵詞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